本篇文章1930字,读完约5分钟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方,发现吉林、河北、辽宁等省市已经制定了国际产能合作的具体方案。与此同时,从国际角度看,中法、中拉、中哈等许多合作也在加强,国际能力合作体系和机制建设也在加快。接受记者采访的权威专家指出,国际产能合作不是淘汰落后产能,而是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有需求的市场。目前,国际产能合作的布局已经开始显现轮廓,以海外经贸合作区为重点的推进路径逐渐清晰。
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合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着这份促进国际能力合作的指导性文件的正式发布,国际能力合作的政策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中央政府提出国际能力合作后,地方对接的思路开始逐渐清晰,许多地方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工作计划。据悉,吉林省近期制定了推进装备制造和国际产能合作重点项目的工作计划。下一步,吉林省将推进60个重点项目建设,并将俄罗斯、蒙古等东北亚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列为重点地区。河北省还制定了《关于支持优势产能国际合作的若干意见》,将钢铁、水泥、玻璃、光伏、设备制造等“4+1”优势产业确定为产能合作重点领域。此外,辽宁等地还制定了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实施方案,提出了重点行业、企业、产品和项目名单。
从目前各地的推广路线来看,海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首选载体。据商务部统计,目前,中国在世界50个国家建立了118个经贸合作区,其中77个分布在一带一路周边的23个国家。这些海外经贸合作区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合作的平台,也是产业集聚的平台,其中一些已成为地方工业化的孵化器和模式。
从国际上看,中法、中拉、中哈等许多合作项目也在紧张开展。例如,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已经制定了早期收获项目清单,包括48个项目,金额达303亿美元;中国和比利时签署了12份双边合作文件,金额超过180亿欧元;中法两国政府联合发表了关于发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中拉产能合作也正在以“3×3”的新模式进行。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到目前为止,已有12个国家率先开展了对外能力合作。
同时,随着部省合作机制、第三方合作等机制的诞生,国际能力合作体系和机制的建设也在加快。
“应该强调的是,国际产能合作不是要淘汰落后产能,而是要将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有需求的市场。此外,生产能力方面的国际合作并不排斥。它以产业加速集群的形式吸引东道国和第三方企业,共同推动有关国家的工业化。”国内外资领域的权威专家、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明确指出。
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邢认为,不仅仅局限于《指导意见》中提到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12个重点产业,更多的产业将面临发展机遇。基础设施应该“全球化”,生产性服务业也应该如此,如金融、电力、通信和物流。
从促进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不仅应该针对发展中国家,也应该针对发达国家和转型期国家。“与高端市场和企业的合作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获取情报、管理、市场渠道和资本资源。我们能否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规划整体发展,是我们能否在未来引领跨国产业体系的关键。”
邢认为,国际产能合作不仅是遵循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将国际需求与国内经济发展动力紧密结合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中国应对新经济常态的重要举措。
“国际产能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企业单纯走出去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几个计划就能解决的。国际产能合作应遵循国际产业发展规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邢指出。
她指出,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不同,针对当地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各地区应根据自身情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下一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制定国际能力合作计划,建立相关省份、重点企业和主要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扩大双边能力合作机制,推动一系列重点合作项目的实施,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商务部也将增加政策支持。通过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优惠贷款、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手段,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产业的对外投资合作。
“2006年开始的海外合作园区建设可以说是一个试点阶段,这已经奠定了基础。现在是正式进入加快发展国际能力合作阶段的时候了。今年可视为国际能力合作的起步阶段,今后五至十年将进一步推动文章的布局。”邢对说道。
她认为,以前与"走出去"相关的支持政策是包容性的,而今天的国际能力合作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例如,应进一步加强和推广以前关于建设园区合作区的政策。金融保险等政策也应该创新。例如,以政策为基础的海外投资保险应扩大其覆盖面,财政政策不仅应继续扩大协定的覆盖面以避免双重征税,还应考虑到国内政策以弥补尚未签署协定的国家的空缺陷。政府服务和外交政策也应继续得到加强。
标题:国际产能合作布局轮廓初显 专家建议创新财税金融政策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10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