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12字,读完约6分钟
《国家商报》(博客、微博)记者齐越
到2020年,如果中国实现58千瓦核电装机容量的计划目标,核电厂每年生产的乏燃料将超过1000吨。同时,环境保护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总工程师柴国汉透露,大亚湾核电站乏燃料池已饱和,田湾核电站乏燃料池已接近饱和,已建成的乏燃料湿储存设施也已饱和。一些核工业专家告诉《国家商业日报》,建造一个大型乏燃料后处理工厂迫在眉睫。然而,无论是独立技术还是中法合作,乏燃料后处理厂的投资强度都高于普通核电厂,建设周期超过10年,投资数千亿元。"没有技术的乏燃料处理是一种负担,能力是财富."中国核电研究设计院原高级工程师李英发对记者表示,乏燃料后处理在处理成本和资源再利用方面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后处理能力也将在核电出海的商务谈判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中国核电厂的国际竞争力。
乏燃料库几乎饱和
2011年日本福岛事故后,中国暂停了所有核电项目的审批。2013年之前,政府对整个核电采取了审慎的态度,2014年之后,政策开始向积极方向发展。2014年12月,田湾核电站二期获准开工,2015年2月,辽宁红沿河5号、6号机组获准开工。中国进入核电项目审批的集约化阶段。
截至2014年底,中国运行中的核电机组数量已增加到22台,总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在建机组28台,总装机容量为3062万千瓦,分布在沿海地区。随着核电的快速发展,乏燃料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国内外对乏燃料有两种处理方法。第一种是“一次通过”战略,即乏燃料经过冷却和包装,作为废物送到深层地质层进行处置或长期储存;第二是后处理策略。CNNC表示,它一贯坚决执行中国确定的核燃料封闭循环路线,致力于对核电站排放的乏燃料进行后处理,并回收从乏燃料后处理中提取的铀和钚材料。
一般来说,每个核电厂都有一个乏燃料储存池,从自己的反应堆排出的乏燃料将暂时储存在这个池中。由于核电厂提供的储存池容量有限,有必要专业地运输乏燃料并将其送到后处理厂。
后处理厂的设计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难度很大,从设计和建设到调试运行的时间跨度超过10年。一些专家指出,目前中国的后处理能力相对较弱。CNNC的乏燃料贮存池是中国唯一接收商业压水堆乏燃料组件中间贮存的设施。
根据中国核能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已有25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容量超过23gw。根据这一计算,已经产生了大规模的乏燃料。到2020年,如果中国能够实现核电装机容量58千瓦的目标,核电厂每年生产的乏燃料将超过1000吨。
为核能出海增加筹码
"乏燃料再处理肯定迫在眉睫."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吴望锁教授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乏燃料后处理是核燃料循环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少中国生产的乏燃料应该尽快得到处置。
如果后处理技术不能迅速工业化,中国的核工业将面临乏燃料无处存放的局面。随着反应堆贮存池中乏燃料逐渐满负荷,乏燃料的运输能力、贮存设施和后处理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核燃料循环后期的现实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CNNC核电工程公司总经理刘伟提出了CPPCC“加快乏燃料商业后处理能力建设,促进核能健康发展”的建议。刘伟指出,发展商业后处理技术是保证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增加商业后处理能力有助于中国核电“走向全球”。
全国人大代表、CNNC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吉也表示,核电和核燃料一体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大大提高中国核电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全寿命核燃料供应服务和乏燃料后处理及退役服务,仅一个核电机组就能带动国内产值超过1000亿元。“后处理能力在核电谈判中无疑更具竞争力。”李英发在接受《国家商报》采访时表示,出口核电站时存在乏燃料后处理的问题。如果一些国家没有治疗能力,这方面就会有需求,这肯定会涉及到商业谈判。
根据李英发的分析,乏燃料处理的要求非常严格。尽管一些国家有钱建造核电站,但由于技术、经济和地区条件的原因,它们无法进行后处理。然而,在乏燃料回收后,处理成本可以在后处理中收集,并且在处理后可以提取高价值的资源。
面对1000亿投资的挑战
无论是国内核电厂还是海上核电需求,无论是自主技术还是中法合作,乏燃料后处理厂的投资强度都远远高于核电厂,建设周期超过10年,投资数千亿。推广它的难度是可以想象的。
然而,乏燃料处理的资金来源相当单一。2010年7月,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核电厂乏燃料处理处置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基金办法》)。乏燃料基金应承担乏燃料运输、储存、处理和处置的所有投资。
然而,法国后处理厂的建设是通过与电站业主签订的“成本+管理费”形式的合同来融资的。英国核燃料循环后期的投资资金来源是核电公司建立的乏燃料储备,以及后处理公司和核电公司签订的建造和服务合同。
根据我国《基金办法》的要求,核电厂发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0.026元需要作为乏燃料基金,但该基金据说无法满足后处理项目的投资需求。
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商业后处理工厂,其面临的财务和管理挑战是不言而喻的。业内有人计算过详细的账目,计算出800吨/年后处理厂的建设成本为1500亿元。使用寿命为40年,可满足每年4000万千瓦压水堆乏燃料处理的需求。这40个核电厂每年的乏燃料后处理资金约为73.6亿元,累计40年后处理资金接近3000亿元。
但在40年的过程中,这种计算必须考虑到货币的价值。假设贴现率为4%,后处理厂建成后,过去40年的后处理基金相当于约1510亿元,刚好接近其建成价格。然而,后处理厂的运营费用、退役费用、高级废物库和其他费用在此不考虑。
此外,一些业内人士写道,后处理厂建设项目正处于前期工作阶段,因此根据政府项目审批规定,无法支付任何款项。没有前期工作,项目无法获批,因此后处理项目陷入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
标题:核电重启遇乏燃料库饱和 千亿后处理大厂筹建迫在眉睫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9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