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973字,读完约7分钟

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电力的输送和消耗。面对新能源发展的传导和消费约束,甘肃作为新能源大省,两条腿走路。在建设超高压输电线路的同时,地方政府、新能源企业和电网公司共同努力,通过挖掘本省潜力,挤出新能源消费的空空间,为当地寻找新能源消费的新途径。业内人士认为,立足本地消费将成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撑。

“风光电”就地消纳政策性障碍待除

20%放弃风和40%放弃光的两难境地

光伏装机容量居中国首位,风电装机容量居中国第二位。甘肃在中国新能源发展地图上有着浓重的色彩。然而,由于严重的弃风弃光,虽然甘肃是一个新能源大省,但要成为新能源强省却很难。“像国家新能源一样,甘肃新能源最大的瓶颈是交通和消费。”甘肃省能源局局长孟凯说。

甘肃新能源产业发展始于2007年。截至2015年3月,甘肃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618万千瓦,其中风电1052.7万千瓦,光伏565.3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7.71%,水、风、光等清洁能源比重达到56.82%。

由于供电发展与负荷发展不匹配,供电建设与电网建设不匹配,该省的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持如此大规模的新能源开发。近十年来,由于运输和消费困难导致的弃风弃光一直困扰着甘肃新能源的发展。根据甘肃省电力部门的相关数据,2014年,甘肃省弃风发电量为13.93亿千瓦时,弃风率为10.82%,居全国第五位。当记者采访一些风电场时,管理人员介绍说,一些风电场的装机容量只有30%在发电,而一些风电场的装机容量为20万千瓦,只有1万多千瓦在发电。

“风光电”就地消纳政策性障碍待除

2014年,甘肃电网年退光量为23亿千瓦时,退光率为36.7%,其中14亿千瓦时因吸收能力不足而被拒绝。当记者在甘肃首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金昌采访时,光伏企业报道称,金昌光伏发电平均弃光率达到一半。据甘肃金昌供电公司统计,截至2014年底,金昌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年平均利用小时数分别为711小时和1143小时,分别比设计小时数少764小时和648小时。金昌镇信光伏发电公司装机容量为100兆瓦。“去年,上网电量和电力损耗持平,均为1亿千瓦时。在个别月份,实际发电量仅占装机容量的5%。”振鑫光伏发电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杨说。

“风光电”就地消纳政策性障碍待除

“太难了。”中利腾辉(嘉峪关)光伏发电公司负责人刘军告诉记者。“2014年,平均发电量达到60%左右,到2015年第一季度,平均发电负荷仅为32%。根据这一趋势,恢复静态和动态投资分别需要32年和44年,而光伏板的寿命只有20年。”

今年6月3日,从酒泉到湖南的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开工。这条线在甘肃被普遍认为是新能源的“救命稻草”。然而,许多受访的新能源企业领导和当地干部认为,虽然新能源输送渠道可以通过电网投资解决,但渠道的建成并不意味着存在明显的用电效应,前提是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接收市场。因此,甘肃开始探索提高地方新能源消费能力的途径。

“风光电”就地消纳政策性障碍待除

三种改进方法

现场新的能源消耗能力

去年以来,甘肃地方政府、新能源企业和电网公司齐心协力,积极探索和实践地方新能源消费。记者了解到,甘肃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第一,扩建民用新能源空机房,利用风能供热。

从去年开始,甘肃的一些风电县开始探索风电供热。

被称为“中国第一个风力发电县”的瓜州县,已经安装了600万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去年第四季度,瓜州风电的有效发电时间仅为设计小时数的40%。为了缓解弃风弃电的问题,瓜州县开始升级该县的供热系统,并计划将燃煤锅炉改为电锅炉,利用弃风发电供热。今年上半年,瓜州县能源局委托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和甘肃中甸酒泉风电公司对新能源供热项目进行研究和示范,今年将进行试点。除瓜州外,玉门、金昌等地也通过改造城市供热系统使用新能源供热。

“风光电”就地消纳政策性障碍待除

据了解,在风电供热方面,电网公司搭建了一个平台,新能源发电企业将减少一小部分弃光增加的收入,使用电企业受益,并鼓励用电企业多用电,从而提高新能源企业的发电能力,缓解新能源运输和消费问题。

其次,直接电力交易被用来增加当地的消费能力。

为大用户提供直接购电交易被认为是当地最常见的新能源消费模式之一,在酒泉和金昌等风景优美、工业密集的地区已经实行。其核心是通过优惠补贴吸引用电量大的工业企业使用新能源,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由双方协商确定。与城市供热相比,大用户直供的用电量更大,市场更稳定。

今年2月,金昌7家光伏发电企业与6家大型工业企业签订了直接交易新能源消费合同,计划增加用电量约2.4亿kWh。

记者了解到,甘肃新能源直接交易模式将在张掖市推广,拟将张掖市黑河水电公司下属的西东滩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和南滩2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与张掖市龙首铁合金公司直接交易。

第三,工业项目和储能项目扩大了新能源的使用。在严格的环境保护条件下,甘肃省地方政府大力吸引投资,通过引进高能项目消化电力。在瓜州,当地政府引进并建设了百万吨高纯硅系列、120万吨水泥、1000万平方米石材加工等高能项目,其中三鑫硅公司去年用电5.4亿千瓦时。

此外,一些新能源发电企业也在积极开发新的工业项目和储能项目,通过多种渠道拓展新能源用途。电解水制氢是通过电解水生产工业原料氢。华能集团已经在玉门安装了15万千瓦的风力发电设备,正在计划一个电解水制氢项目。风力制氢不仅通过就近消耗解决了风电项目中弃风限电的问题,而且突破了煤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瓶颈。这是风电和煤化工发展的突破和升级,也是与石化企业所需的绿色氢源的互补和共赢。

“风光电”就地消纳政策性障碍待除

此外,甘肃还探索用新能源替代企业自备热电厂的发电模式。

新能源企业与用电企业之间的政策渠道亟待打开

尽管甘肃在新能源消费方面做了各种尝试,但一些政策障碍仍然困扰着这项工作。

首先,新能源企业的“节电”与用电企业昂贵的用电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位于“世界风电场”瓜州县的甘肃三鑫硅业有限公司,虽然厂区被风电场覆盖,但仍然担心用电。企业负责人何晶表示,最初选择瓜州的主要原因是看中了瓜州的风力资源。“如果满负荷运行,该公司每年可消耗100万千瓦的已安装电力资源,相当于瓜州总风力发电装机容量的1/6。”贺竞强说道。然而,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电价仍为0.46元/千瓦时,只有少数直供电源享受0.018元/千瓦时的折扣。“风力发电无处可发,但我们使用高价电力。”

“风光电”就地消纳政策性障碍待除

在甘肃,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方面,没有地方输送闲置的风能和太阳能,另一方面,电价高,“灯下黑”的矛盾突出。

其次,以部分利润分享为纽带的模式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目前,无论是大用户直供、燃煤锅炉向电锅炉的转换,还是发电权的转让,甘肃地方新能源消费之所以能从传统能源中挤出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新能源企业卖出了一些效益。一些新能源企业的负责人认为,这种看似合理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部分合理的,国家已经给了这么大一笔钱来开发新能源,但这种利润往往被投资在一些落后的产能上。从长远来看,国家实现环境治理的目标是没有用的。

“风光电”就地消纳政策性障碍待除

第三,当地市场需求有限,新能源的长途输送仍是主要渠道。金昌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徐中泽表示,金昌供电总装机容量为400万千瓦,其中火电和水电190万千瓦,风电和光伏210万千瓦,但当地电力负荷仅为90万千瓦。当地电力市场供过于求。就甘肃而言,这一矛盾依然尖锐。甘肃省总装机容量为4290万千瓦,最大用电负荷为1383万千瓦。对此,许多业内人士表示,不应忽视本地消费和长途配送。

标题:“风光电”就地消纳政策性障碍待除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