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191字,读完约15分钟

1988年,上海证券市场的一项重大举措就是成立了几家证券公司。当时,上海的许多金融机构,如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上海投资信托公司(现上海国际集团),都表示愿意设立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要求在上海设立两家证券公司,即万国证券公司和海通证券公司。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开始酝酿一系列金融改革,成立了商业银行总部,先后引进了美国银行、第一康友银行等外资银行,以及友邦保险、友邦保险等外资保险公司,为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打开了大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改革开放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金融改革为上海未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催生真正的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央银行体系,实行了服务和指令性计划的结算方式。这种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金融体系逐渐削弱了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

在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下,中国只有一家银行。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业务。它具有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它不仅可以行使货币发行、国库管理和金融管理等中央银行职能,还可以从事信贷、储蓄、结算和外汇等商业银行服务,并在金融行业拥有高度垄断地位。在信用体系中,没有直接融资,只有间接融资,即企业不能从市场上筹集资金,企业只能按规定向银行借款。此外,贷款方式仅为流动资金贷款,基建投资由财政部拨付,呈现“大金融、小银行”的格局。当时,中国银行(601988,股吧)虽然存在,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外汇营业部;农业银行(601288,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农村金融工作部门;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股吧)当时也是财政部管理的,实际上也不是银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然而,自1978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重大改革。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调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这种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显然不能满足经济管理权下放、经济主体多元化和横向经济联系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面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同志在一九七九年十月两次提到银行改革。他指出,“银行应该关注经济,但现在他们只是会计和会计,他们没有真正发挥银行的作用。”他还说,“银行必须成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杠杆,银行必须是真正的银行。”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设立银行机构,突出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管理职能已被提上日程。银行开始突破只发放流动性贷款的限制,开始发放固定资产贷款、科技贷款和各种开发性贷款,以支持经济发展的需要。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最后,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管理国家金融事业的国家机关,集中精力研究和做好国家金融宏观决策,加强信贷资金管理,维护货币稳定。它有三大属性和功能:“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并指出中央银行体系的建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像其他省市一样,上海的中央银行系统于198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原存贷款业务正式剥离后,由新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3月13日正式重建。其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改革后,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专业外汇银行。其任务是组织、运用、积累和管理外汇资金,经营所有外汇业务和从事国际金融活动。同时,根据国家的授权和委托,可以代表国家办理信贷业务。直到1979年8月,国务院才决定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96年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从财政部分离出来,成为一家独立的银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虽然四大银行都成立了,但它们的业务范围和资本投资都有严格的划分和限制。当时没有竞争,四大银行都是霸主,把国家经济领域分成了四块。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不允许向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商业企业贷款,但必须由中国银行贷款,这是由行政区划将业务划分到各个部门造成的。此时,四大商业银行都处于垄断状态。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状态显然行不通。在上海,有人建议银行应该突破界限,展开竞争。这时,中国农业银行提出进入城市,而工行希望去农村,比如去奉贤县和保山县办银行;中国银行不仅希望从事进出口业务,还希望参与企业贷款。当时流行的口号是:“工行下乡,农行进城,中行上岸,建行拆墙。”事实上,这是为了打破垄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这时,上海银行业高管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成立一家新的银行,以打破各家银行互相支配的格局,这是交通银行在1984年的初步酝酿。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动力不足的弊端凸显后,中国人民银行转向外部寻求突破,即“打造一批新的、小规模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正是交通银行的重组拉开了这一序幕。1987年4月,交通银行作为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上海开业,其南迁和复业标志着总部设在上海的银行的成立。成立后,仍然存在资金控制问题,即江苏的资金不能流向上海,上海的资金不能流向浙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海提出了“总公司和分公司两级法人制度”。一年多来,交通银行在全国各地设立了机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事实上,这是交通银行落户上海的一个里程碑。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同,它不是全国性商业银行或全国性专业银行,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总部设在北京,上海将成为金融中心。如果一家大银行没有总部,这显然没有意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可能落户上海,交通银行总部设在上海,这对上海建设金融中心具有特殊意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此外,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为城市私营部门、个体经济甚至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城市信用社也迅速发展,特别是在1986年至1988年期间。当时上海有99家城市信用社,其总额相当于一家大银行,都是独立的法人,没有一家是由银行直接经营的。这些信用社还为东方明珠电视塔(古坝600637)的建设提供了贷款资金,当时东方明珠电视塔正处于财务困境,而上海信用社的成立则为将来向上海银行的转型铺平了道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建立股票交易所

要建立资本市场,光靠商业银行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靠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和股份制企业。当时,企业普遍面临着缺乏业务活力和发展资金的问题,而将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是资本市场建立之前必须做的工作。八十年代,负责这项工作的单位是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1984年,上海还成立了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负责股份制改革。全国各省市建立类似机构后,股份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导致各种不规范的股票出现。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问题是,股票必须具备某些要素:例如,需要公司名称来表明哪家公司属于股票,公司章程规定的主要条款应在股票背面;另一个例子是公司发行的股票数量以及股票的票面价格是1元还是10元。此外,股票的要素包括总经理和董事长的签名和盖章。人们普遍认为,具有这些要素的股票可以被视为相对标准化的股票。但当时,甚至有收据形式的股票。例如,一张收据上写着:今天我收到了张的股本和500元。虽然这种收据股票似乎很荒谬,但它确实存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上海第一家真正发行股票的公司是乐飞音响(600651,股份有限公司)。在1984年发行后,邓小平还赠送了一股乐飞音频作为礼物给1986年到访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Verlin。这支股票,俗称“小肥乐”,见证了许多第一:外国人第一次拥有的股票,第一批在上海柜台交易的股票,第一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84年乐飞音频成立时,其总股本只有1万股,每股面值50元,总共筹集了50万元。截至2012年9月30日,乐飞音频总股本已达7.39亿股(每股面值1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股票已经出现,但是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都很不完善,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股票的买卖,也就是没有“中介机构”。此时,为了拓宽融资渠道,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成立了信托投资公司,将传统银行业务之外的业务转移到信托投资公司,由信托投资公司代理发行乐飞音频股份。当时,股票的发行引发了上海市民通宵排队抢购股票的火爆场面。但兴奋过后,投资者发现这些股票就像一堆“死钱”,因为它们无法流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部分股东到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公司静安支行询问股份是否可以转让。静安分行也认为,如果股票不能流通,股市就会失去活力。因此,他们向上海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作了报告,并提出了股票需要流动的改革倡议。随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了静安分行的报告,并批准静安分行更名为证券营业部,办理由其承销的乐飞音响和钟燕实业的股票买卖业务,使已经绝迹30多年的证券交易市场在上海重现,证券营业部成为首家吃螃蟹的股票中介机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1988年,上海证券市场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成立了几家证券公司。当时,上海的许多金融机构,如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上海投资信托公司(现上海国际集团),都表示愿意设立证券公司。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要求在上海设立两家证券公司,即万国证券公司和海通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部表示支持,但同时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自行设立证券公司。这个提议也很有意义。由于证券市场刚刚出现,中国人民银行直接控制的证券公司可以很容易地稳定市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当时表示,作为证券市场的监管机构,它不应该直接参与设立办理业务的证券公司。以足球比赛为例。如果中国人民银行是裁判,它就不应该是运动员。如果裁判射门得分,该如何计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只能退而求其次,按要求同时批准三家证券公司,即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设立申银证券公司,上海投资信托公司设立万国证券公司,交通银行上海分行设立海通证券公司。然而,申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其工作重点是国债,很少从事股票交易。

毕竟静安证券营业部在当时还不是一个正式的证券市场,交易是零星的,日交易量很小,都是在上海买卖的。如果南京人和企业想买卖股票,他们不可能每次都来上海交易,地区限制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各方都期待着出现一个股票集中交易的场所,于是筹建证券交易所的概念就出现了。

1989年,西方国家对我实施经济制裁,导致外国资本撤出或观望,使中国的资本更加紧张。此外,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还计划开发浦东,开发浦东的预算高达8000亿元,这对上海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上海的财政收入大多是解放后移交给中央政府的。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决定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

然而,许多反对者认为建立证券交易所是资本主义的事情,有人建议证券交易所应该在北京建立。一些舆论认为,现代国家的大部分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都在同一个城市,如日本的东京和英国的伦敦,只有美国的政治中心在华盛顿,而经济中心在纽约。

然而,当时的高层官员认为,上海发展金融市场比北京更为迫切,因为开发浦东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可以带动上海老城区的改造和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而且可以依托上海建设一个高起点、多层次、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区,辐射整个长江流域,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浦东开发是上海乃至全国的一件大事。上海应该走不增加内债利用内资、不增加外债利用外资的道路,这不仅需要吸收直接投资,还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以证券的形式吸收国内外资本。然而,与今天的成千上万只股票相比,当a股刚成立时,只有八只股票,有些人俗称“老八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金融业在任何国家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各国对其开放都持谨慎态度。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对外开放。其对外开放包括:一是根据与上海经济交流的密切程度,选择不同地区的外资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解决了地区平衡问题;其次,打破保险业相对封闭的局面,成立合资、独资保险公司,引进新的业务品种和营销理念,繁荣保险业。第三,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的发行扩大了投资范围和方式,更广泛地吸引了外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事实上,中国对外资银行开放较晚,但这并不意味着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没有外资银行。早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就曾是远东的金融中心,有大量的外资银行和各种金融机构,从外滩延伸到河南路和北京路。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在华外资银行仍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阿利森银行、花旗集团、大通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中法工商银行、荷兰银行、安达银行、毕华银行、莫斯科国民银行、友邦保险和美国商业银行等15家上海分行,海外华人银行在东亚、海外华人银行和中兴银行等3家分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取消了外国银行的特权,禁止外币流通。除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和华侨银行外,四家外资银行继续经营,其他外资银行相继申请关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担心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即将关闭,这导致一些外资撤出中国。最典型的例子是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加拿大投资机构在电视塔建成之前就准备抽回资金。为了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外资银行的进入于1989年12月被提上日程。引进外资银行的总体指导原则是,只有大型外资银行才有资格进入中国市场,因为大型银行可以带来客户资源和营运资本。当时,只有六家大银行符合这一标准。两个在美国,法国和日本。到1991年底,已有12家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分行,这充分表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与银行、证券、投资信托等行业相比,保险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滞后。原因如下:一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地位没有改变,太平洋保险(601601,参股)、平安保险、上海大众、天安等保险公司都在建设中;第二,在服务方面,官僚主义更严重,也缺乏中介组织。第三,就业务发展而言,种类单一,基本上沿袭了过去的老业务,几乎没有创新。为了协调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发展,中国将新中国成立后退出大陆市场的美国国际集团(aig)重新引入上海。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它实力雄厚,保险品种多样,不断创新,业务覆盖各大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外汇市场初步建立

那时,有一个没有太多宣传的大市场,那就是外汇市场。与中国数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比,当时中国的外汇供不应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外汇储备只有1.7亿美元。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产生巨大的外汇需求。为了筹集外汇,国家采取了各种手段,例如,号召华侨积极把外汇汇回中国;出口石油、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其他以资源为基础的初级产品,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兑换外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1994年4月4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统一规范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建立。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上海外汇调剂交易中心的交易量占全国交易量的11%至23%,除1991年外,位居全国第一。从外汇调节中心到中国的外汇交易中心,中国的汇率价格已经从原来各省市的“割据”状态发展到在上海实现“统一”。这一统一的人民币市场汇率已成为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和企业界的日常指标之一,也是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数之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这次外汇改革是一个基于市场供求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利率体系。合并时人民币利率为1美元兑8.72元人民币。取消经常项目收支指令性计划和审批制度,取消各类外汇手续、支付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上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成立后,外汇市场发展迅速,交易主体日益增多,交易品种丰富。1989年,年外汇互换额为12.9亿美元。2011年,中国共有318家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年外汇市场交易额达到14.2万亿美元,日均交易额达到581亿美元,折合3656.8亿美元。与1989年相比,交易量增加了11000多倍,约为同期股市交易量的3.7倍。

标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金改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