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62字,读完约10分钟

赵昌文朱宏明

1.什么是“攫取”和“共同能力”?

这本书的标题是“从攫取到共容”。首先要澄清的是什么是“查封”和“扣押”金融体系,什么是“共容”和“共容”金融体系。

与传统观点不同,我们从金融竞争的角度来看待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把它们看作是一对矛盾和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相互依赖和合作的。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需要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发展自己;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金融需要金融支持和稳定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相互排斥和竞争的,这种竞争集中表现在生产要素、政策、利润和企业决策行为的竞争上。因此,观察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有两个维度,即“合作维度”和“竞争维度”。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攫取”和“共容”是竞争维度下的两种金融发展状态。在“攫取型”金融体系下,金融与实体经济有着显著的竞争,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在“包容性”金融体系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竞争不明显,不存在负外部性或至少不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性。

我们之所以称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为“攫取型”金融体系,主要是因为金融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金融存在明显的“虹吸效应”。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太多的创业人才、资本、优秀人才等创新要素“背离现实”,这是一种对实体经济的“攫取”行为或“攫取”效应。

当“抓取”一词在整本书中使用时,会加上引号。主要目的不是使它成为一个具有情感色彩和道德价值判断的符号,而是要把它严格限制在经济增长的范围内。在本书中,“攫取”可以等同于负外部性,最终结果是对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此外,我们将金融改革的目标设定为“相互宽容”而不是“共同繁荣”有三个原因。首先,“攫取”和“分享”是同一维度中的两种不同状态,而“攫取”和“分享”不是。第二,“共容”强调消除金融负外部性,而“共荣”则有更广泛的内涵。除了在竞争维度中消除金融负外部性的要求外,在合作维度中还有更多的要求,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主题。第三,通过金融改革,我们可以基本实现“互让”的目标,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我们更多地依靠实体经济层面的结构改革。与“共同宽容”相比,“共同富裕”有更高的要求。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第二,什么是金融“过度发展”?

本书所指的金融“过度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已经发展得太好,不需要进一步发展,而是指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过度发展,即当前金融业的高利润和高收入破坏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所依赖的合理的报酬结构(鲍莫尔,1990),从而对实体经济产生了明显的负外部性。

在关注金融的“过度发展”或金融的负外部性时,我们不否认金融在促进支付、调动储蓄、管理风险和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融资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就金融“过度发展”的治理而言,我们不主张简单地限制金融业,而是主张通过制度改革来消除不合理的制度和制度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金融“过度发展”可以理解为旧的金融发展模式的结果,因此金融改革就是要实现金融发展模式的转变。

3.为什么金融“过度发展”和“欠发展”能够共存?

这本书关于金融“过度发展”和“欠发展”并存的观点也可能被误解或质疑。当我第一次看到金融“过度发展”和金融“欠发展”并存的说法时,大多数读者的反应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之一。

第一个反应是,在金融结构的意义上,它是共存的,即银行业“过度发达”,资本市场“欠发达”。虽然读者可以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它,但这不是本书的重点。我们讨论的是总体意义上的“过度发展”和“欠发展”的共存。

第二种反应是,金融“过度发展”和金融“欠发展”并存是自相矛盾的。事实上,两者并不矛盾。根据金融竞争与合作的观点,“过度发展”和“欠发展”原本属于不同的范畴。

“过度发展”在金融和实体经济的竞争维度上属于金融发展状态,与之相对应的状态是“不过度发展”。如果金融发展与创新和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关系,那么金融体系就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处于“过度发展”状态;如果金融发展与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那么金融体系就处于“不过度发展”的状态。

“不发达”在金融与实体经济合作的维度上属于金融发展状态,与之相对应的状态是“没有不发达”。如果金融服务实体的经济效率不高,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金融可及性不够,金融体系处于“不发达”状态;如果金融服务实体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合理的融资成本和较高的金融可及性,那么金融体系就处于“不欠发达”状态。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事实上,两者不仅可以共存,而且相互关联。“不发达”是“过度发展”的重要原因,解决“欠发达”有利于解决“过度发展”。

可以看出,这本书关于“过度发展”和“欠发展”显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过度发展和欠发展。因此,在讨论竞争维度中的金融“过度发展”和合作维度中的金融“欠发展”时,要加上引号以示区别。

第四,为什么要关注金融的“过度发展”?

金融“过度发展”或“虹吸效应”的危害似乎不言而喻,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主流观点是:“对华尔街有利的,对整个国家也有利。”

为了说明虹吸效应的危害性,本书区分了资源分配的两个环节:初始分配和再分配。其中,初始配置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资源配置,本书具体指的是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重组是金融系统的可支配资源在不同实体之间的分配。例如,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和不同创新能力的企业之间的金融资源配置。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虹吸效应”是初始形态的扭曲。如果重新配置链路足够有效,那么初始配置链路的失真是不相关的。但问题是重构的效率取决于初始配置的合理程度。因此,我们考察了金融体系在重构过程中的两种效应:“乘数效应”和“渗漏效应”。如果金融主要发挥“乘数效应”,即“转换器”和“放大器”的作用,那么高效率的重新配置可以弥补初始配置的扭曲,而不会造成整个经济系统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不幸的是,“乘数效应”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一旦过多的因素涌入金融业并超过其转换能力,就会产生“渗漏效应”。此时,初始配置的扭曲将降低整个经济系统的资源配置效率。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5.为什么我们认为金融业是有利可图的?

金融业的高额利润是本书的基本论点之一。为此,我们使用了六组数据,与国际和国内数据进行了比较,并从两个指标上进行了不懈的论证:利润率和利润率。即便如此,它还是会受到质疑。

有观点认为,银行业的高利润是“假高”,而“当期利润和风险滞后”的行业特征使银行的利润看起来很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业的超额利润只是周期性和阶段性的短期现象,银行业的长期利润并不高。如果时间窗口延长到20世纪90年代,银行业的利润率将不会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甚至不会超过微利水平。银行业所谓的高利润只是由于人们对问题分析的时间视角较短,导致结论有缺陷甚至片面。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以上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他们认为银行业的高利润是一种“幻觉”或“幻觉”。不可否认,以上两种观点描述了事实,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解决银行业的超额利润问题。然而,这并没有挑战金融业利润过高的基本判断。

这本书主要从创新要素配置的角度来关注金融业中的超额利润现象。考虑到人们的决策习惯,无论是所谓的虚假高利润还是所谓的短期和暂时高利润,他们对个人和企业决策的影响几乎与真正的高利润和长期高利润一致。“幻觉”产生了与“现实”一致的资源配置效应。主要原因如下:第一,企业决策的信号主要是会计利润,而不是所谓更合理的利润指标。此外,后者也有其缺点。第二,个人和企业决策的时间视角从来都不会太长,一般不会超过企业的平均寿命,更难以达到20年或更长的时间跨度。可以看出,要求人们,尤其是企业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银行的利润是非常困难的。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6.你如何看待金融业利润增长率的下降?

金融业的利润增长率大幅下降。201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仅增长9.65%。随着经济进入“三相叠加”阶段,金融业的利润增长率有可能进一步下降。那么,你如何看待金融业利润增长的下降?这是否意味着中国金融体系的“攫取”将自动消失?这是否意味着没有必要加快改革,推动金融体系从“抓”到“放”的转变?答案是否定的。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首先,“抢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金融和实体经济利润格局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只要金融业的利润增长率高于实体经济,金融业的“攫取”就会进一步加剧。虽然2014年金融行业利润大幅下降,但实体经济利润增速下降幅度更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率仅为3.3%。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利润不平衡格局不但没有改善,反而越来越糟。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其次,即使金融业的利润增长率下降到明显低于实体经济的水平,金融体系的“攫取”也可能只是形式上的消除。这里,有必要区分金融业利润增长率下降的原因。如果它背后的驱动因素只是经济周期或金融周期,它只会在形式上被消除。一旦经济好转,对金融体系的“攫取”将再次出现。如果其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经济周期,还有利率市场化、放宽市场准入、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那么这种“攫取”在本质上是可以消除的。最后,在金融业仍保持一定利润增长率的同时,我们应密切关注推进金融改革。一方面,这可以使金融业的利润吸收改革成本,避免改革成本溢出金融业。另一方面,通过金融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有利于从根本上维护金融稳定。等待金融业的利润下降到与实体经济平衡的水平,而不通过合理的改革主动调整,很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和高成本的危机救助。对于经济增长来说,这将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

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本文节选自编者题为《从俘获到包容:金融改革的逻辑》的序言)

标题:有关共容性金融体系的六个问题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