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227字,读完约8分钟

越王

7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据《中国商报》统计,新政府上任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召开了近100次。

这不仅是中国重大经济政策的决策场所,也是观察新常态下政府面临的挑战和执政方向的窗口。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100次高管会议的主要议题中,排名前五位的高频率议题是:深化改革(19次)、保障民生(17次)、简政放权(14次)、政府服务(11次)、创业创新(10次)。

教育、产业升级、外贸、医疗卫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减负、金融、投资、扩大对外开放、环境、农业、就业等。已经是五次以上的主题了。

从会议的“强音”和高频词来看,金融是最常被提及的项目,已被提及144次。其次是就业(139次)、民生(125次)、金融(115次)、医疗(104次)、小微(87次)、教育(67次)和分权(58次)。

许多专家告诉本报,100次行政会议不仅集中讨论,而且集中讨论全面性问题,这反映了政府集中努力、关注底层的理念。目前,权力下放、创业创新、财税改革等主题不仅成为新的政治经济热点词汇,也凸显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第一次三次

如果我们想说过去两年中最流行的话,那一定是简化管理和权力下放。“权责不分,政治与经济不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随着计划经济的成功转型,市场经济中强大的行政之手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之一。随着新常态的到来,经济放缓的压力和转型的需要都要求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本届政府对此事有多重视?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三个“一”都把简政放权作为主题之一。2013年3月18日,新一届政府第一次常务会议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研究”为主题。接下来两年的第一次执行会议将权力下放作为主题之一。2014年1月8日会议讨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2015年1月7日的会议重点是规范和完善行政审批办法。

李克强在2013年上任之初就明确了削减权力的目标——在本任期结束时将政府部门手中的行政审批权力削减三分之一。到2014年底,国务院的这一目标已经实现,近500项权力被取消和下放。

然而,这一改革并没有停止。根据中国政府网站5月发布的《国务院2015年推进分权、分权与管理相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计划》,中央指定场所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将全面清理,2015年将公布名单,取消200多个项目。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王满灿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几年可以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没有以前那么快,但减少的项目含金量将会很高。毕竟,今后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会更加困难。

简单行政、分权和自我欺骗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实施以来的分红截留以及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不作为,极大地阻碍了政策的落实。例如,在国务院多次检查中,发现一些地区和部门仍存在工作不协调、落实不到位、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进展缓慢等问题,也存在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工作不作为等现象。

除了削减权力和下放权力,国务院常务会议随后作出了支持改革和监督权力下放的安排。例如,在本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62个职业资格证书和认证被宣布在2015年被取消。与此同时,“三证合一”的注册制度、红顶中介机构的清算以及其他许多简化管理和下放权力的措施继续推进。

权力下放的红利不仅给企业家和人们带来了收益感,还在数据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新注册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近20%,注册资本(金)12万亿元,增长43%。中国平均每天有1万多家新注册企业。

21次科技创新

创业创新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不仅出现在高频词的榜单上,也成为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最关注的主题。据本报记者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至少安排了八次推进群众性创业创新活动。

我们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和创新?李克强27日在国家科技战略研讨会上表示,本届政府常务会议的21个议题都与科技创新有关。科技创新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发展战略的成败。在历史上,我们几次错过了科技革命。现在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核心位置,重塑我们在发展中的新的竞争优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缺乏创新的风险,以克服中等收入陷阱。过去多年,中国依靠人口红利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人口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能否顺利过渡到依靠创新红利发展成为关键。

2014年9月,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议,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形成“人人创新”和“人人创新”的新趋势。从那以后,大众创业和创新被定义为经济的双引擎之一。

此后,李克强多次表示要搭建大众创业创新平台,国务院常务会议也从工商登记、税费、融资等方面作出了安排。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刘对本报表示,从长远来看,充分激发亿万人民的创业创新潜力是泽北的常青树。

金融金融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服务的滞后与金融业的发展严重不相适应,财政收入的急剧下降和低效使用增加了政府主动性的难度。资金短缺、影子银行、资本市场波动、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地方债务危机、权责失调等。,都暴露了金融和财政体系的潜在问题。

“加快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落实“三农”政策”,“进一步降低和规范企业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预算管理”,“设立保险投资基金”。从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如何有效地发挥金融的作用,金融已经成为调控中国当前经济的关键。

近年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出台的财政金融政策措施越来越多,金融手段的运用也比以往更加活跃,给实体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和带动作用。

据《中国商报》记者统计,金融作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贯穿于许多领域,无论是创业创新、外贸、基础设施、农业、农村、水利,还是相关的金融改革和金融支持,都贯穿始终。

例如,仅今年一年,就有三次会议提到需要降低税费和减轻企业负担。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了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办法,以唤醒账上的沉睡资金。

定向金融监管在稳定增长和调整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中,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支持力度,将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到全国,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金融发展,推进金融改革创新,都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金融改革的挑战显而易见。如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资本账户管制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政府与金融机构关系、稳定税负预期、预算透明、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等。,尽管进展稳定,但要实现预期目标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民生

民生议题是历届政府和人民最重视的议题之一。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期限的临近,本届政府把民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多重矛盾交织的时期,收入差距过大、生态环境恶化、食品安全堪忧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一定的社会隐患。

“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民公平享受基本养老保障”、“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抓紧落实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在近100个常用高频词中,民生占了一半。关键词民生在执行会议上被提及120次,排名第三,与民生相关的就业被提及139次,仅次于金融。

百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大数据” 金融就业民生财政成高频词

本报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不仅关注民生体系建设,而且非常关注老百姓的热点话题(603883,分享一下)。例如,2013年5月31日,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一年后,2014年5月14日的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本报,在经济增长的转型期,总理和政府都更加关注数字背后的民生和增长背后的就业。加大对户籍、养老、就业和医疗保险的投资和关注,这不仅是住房保障的底线,也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习记者常也为此文供稿)

标题:百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大数据” 金融就业民生财政成高频词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