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53字,读完约7分钟

刘峰

迟福林[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包括三点:第一,“一带一路”旨在扩大自由贸易区网络;第二,“一带一路”以扩大服务贸易为主要任务;第三,“一带一路”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的互联互通。国家级新区,特别是上海自由贸易区,在探索“负面清单”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然而,如何以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为重点,推进自由贸易区网络建设,仍存在一系列新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国家新区责无旁贷,责任重大。国家层面也需要支持新区在扩大自由贸易区网络和大幅提高服务贸易比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王小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教授):全球金融危机后,市场低迷将持续一段时间。中国市场将由外需向内需转变,中国对外贸易已进入从高速增长到中低速增长的拐点。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和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的话语权和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国家级新区要做好与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的对接和整合工作。

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李湛(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是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陈建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自1992年浦东新区建立第一个国家级新区以来,新区被赋予了探索、试验、开发和开放的国家使命。在一段时间内,新区得到了巨大的政策支持,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然而,自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区开始试点以来,它逐渐成为发展和开放的前沿,各地对自由贸易区的竞争更加热情。特别是在自由贸易区模式向全国推广的背景下,国家级新区,尤其是许多新批准的新区能否继续引领发展开放,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由贸易区是一种开放战略,是开放推动改革的实践。新区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其定位和内涵是不同的。此外,自由贸易区和新区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不同的发展方向。事实上,自由贸易区是对外开放的试验区,与新区不在同一水平,不能相互替代。

新区在经济转型升级趋势中的作用

迟福林:2020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节点。国家新区发展的新角色需要适应三大经济转型,即:抓住“互联网+”机遇,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抓住人口城镇化转型升级机遇,使新区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在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提供服务型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建刚(浙江省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国家新区建设意义重大。作为该地区新的增长极,13个国家级新区将带动周边地区从点到面的发展。与传统开发区相比,除了实际发展中的矛盾外,新区的概念和定位也需要打破。在13个获批准的国家新区中,它们各自的规划方案和目标定位是不同的。特别是目前,新区的概念还不是很规范,其内涵也不尽相同。

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王晓红:国家新区面临着如何适应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等新问题。要积极探索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对外开放,建设绿色低碳社会。

李湛:近年来,国家新区的开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在2014年和2015年,它达到了高潮,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七个国家新区被批准。在新经济范式下,中国将国家新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体系。未来的趋势可能是每个省都有一个全国性的新区。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不容忽视。

郭志强(兰州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在新区的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同质化、资源化、环境化等恶性竞争现象。如何避免各新区的同质化发展,形成良好的协调发展格局,需要国务院相关部门引导各新区的错位发展。

朱祥(湖南省政府参事、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新区首先应该是产业集群,然后是新城或新城,应该是国家、地区和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目前,新区生产与城市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与城市之间缺乏合理统一的规划,经济产业、社会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协调;土地管理制度存在问题,住宅、工业和商业用地价格差异很大,导致土地资源配置无效;低密度发展模式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和低碳化;新城的公共服务资源不能满足当地的需求。当前的金融体系使得公共服务没有随着人口的迁移而分散,导致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生活不便,运营成本高,同时无法支撑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

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方创林(中国科学院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新区的功能之一是吸引产业和人口集中,缓解大城市中心区的压力,防治城市疾病。其增长极的功能要求发展的范围不能太大,否则不利于要素和资源的高度集中。为了培育增长极,地方政府也应该投入实实在在的资金。如果范围太大,当地的投资成本就会太高。只有通过产业集聚才能实现人口集聚,而不是单纯依靠房地产经济,如果要生产和城市互动发展,没有产业就会有问题,就会出现空市和死城的现象。

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许(大连金浦新区):融资困难一直制约着新区的建设。特别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过去的高速增长趋势不复存在的情况下,新区面临的最现实问题是招商引资难、企业投资能力和意愿下降、政府债务风险加大,这也是各地新批准的新区面临的棘手问题。

郝守义(南开大学教授、天津滨海综合开发研究所原所长):目前,全国共有13个国家级新区,面积小800多平方公里,大2000多平方公里。如此大规模的发展,其强度甚至相当于建设一座新城市。即使在天津这样的沿海发达城市,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和对许多大型企业和项目的投资,滨海新区的人口密度仍然与天津主城区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国家级新区来说,如此规模的城市化发展的投入成本、建设周期和难度都比较大。

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全面深化新区在改革中的作用

迟福林:要实现新区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负面清单”管理,有三件事尤为重要:一是以盘活企业为重点的权力下放和行政管理。例如,尽快全面实施企业独立登记制度;取消企业一般投资项目备案制度;不再用一般的产业政策来引导企业。二是要解决企业监管的转型问题。第三,全面开放服务市场,加快形成服务型产业结构,有赖于加快开放服务市场。在这方面,新区应该做一些实验。

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王小红:与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经济特区相比,目前国家新区政策的含金量一直很小,尤其是地方政府最关心的财税政策几乎没有优惠待遇。与过去两年获批的自由贸易区一样,国家新区不再是一个政策洼地,而是一个改革高地,主要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形成自身优势,重点是辐射、带动和整合周边地区。未来的国家级新区必须成为改革开放、绿色发展、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的先锋。

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郝守义:国家新区的性质、规模、发展目标和管理权限需要明确。例如,无论新区是由省政府管理还是由市政府管理,如果处理不当,都很容易引起制度上的摩擦。

陆(西安新区研究所研究员):由于城市规划、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国民族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许多新区普遍存在发展瓶颈。一方面,新区的发展没有一般的政策支持,也没有特殊的政策创新;另一方面,新区的人工作努力,但不知道如何取得成就。(刘枫整理)

标题:国家级新区在“一带一路”上的新角色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8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