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65字,读完约5分钟

“从2016年到现在,我们县凤起镇左山村有多达86户家庭参与了面花和黄馍的生产。只有一种面花,农民年收入最高为7.6万元,最低为3万多元,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孙金红年收入高达20万元。面花和黄糯米是该村的特色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日前,延安市洛川县文化中心主任郝红梅在陕西省xi周至县举办的陕西省提高扶贫能力培训班上,谈及了博物馆“精准扶贫,带动脱贫致富”的前景。

陕西:非遗助贫

近年来,陕西涌现出一批典型的示范农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传承者工作室。2017年12月,陕西省文化厅在咸阳市武功县召开文化扶贫现场会,命名第一批文化扶贫示范单位,并授予“巧娘编草专业合作社”等首批16个示范单位许可证。此次推介会是陕西省为不断鼓励和动员更多相关企业参与扶贫、探索扶贫新模式而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

陕西:非遗助贫

陕西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陕西要不断总结经验,共享成果,利用非遗项目,精耕细作,努力把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文化艺术创作、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传传承利用与贫困地区有效结合起来,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互助服务,以“文化+扶贫”的方式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实现扶贫致富。

毛玛绣:不难学,而且收入可观

“我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做了两个月的羊毛刺绣,这使我的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洛川县石头镇石家河村村民张麦玲一边做毛马刺绣一边开心地说,学毛马刺绣不难,而且收入相当可观。最重要的是它不影响正常的农活。洛川县位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延安市最集中的贫困地区之一。石家河村有171户602人,村民收入普遍偏低且不稳定。

陕西:非遗助贫

“去年7月对石家河村进行支持后,县文化馆发现石家河村的贫困人口大多是女性,当地非遗项目洛川毛马刺绣面临着传承甚至流失的危险,因此决定使用县文化馆。凭借自身优势,在村里开展“精准扶贫、无遗产”活动郝红梅说,洛川县文化中心提供材料,培训每个家庭挑选的1至2名妇女,她们对制作鲜花、黄色和黄色软面包、羊毛和亚麻刺绣、剪纸等感兴趣。,从而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都能掌握丰富的技能。与此同时,洛川县文化中心也在这里建立了一个非基因遗传基地和一个学习机构,并建立了一个学习之家。

陕西:非遗助贫

在这一活动的推动下,截至2017年底,石家河村已有136户家庭成功脱贫。其中,羊毛和亚麻刺绣技能使贫困家庭的平均年收入增加了2600多元,面粉花技能增加了1200多元,刺绣技能增加了1500多元。

草编:创业和增加收入的“卡通”

渭南市临渭区一个有1000多年历史的非遗项目——桥南草编,越来越出名,已经成为扶贫致富的好项目。

走进临渭区桥南镇,桥娘草编专业合作社,四周挂满了各种草编工艺品,如玉米皮和麦秸编的风铃、造型精美的小挂件、日常生活用拖鞋和草帽等。桥娘草编专业合作社董事长陈春苗表示,该社的草编作品不仅在中国畅销,还吸引了日本、尼日利亚、尼泊尔等国的商人。

为帮助当地留守妇女在家灵活创业,巧娘草编专业合作社采用“行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采取免费订单培训的形式,培训一人一户,带动周边村庄300多名留守妇女、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参与草编行业,优先购买贫困残疾家庭原料,购买价格高于市场价格10%。“我的腿不行。我通常想在家里得到一些补贴。在短短几天的训练中,我学会了草编技术,我可以在家工作赚钱。”来自渭南市临渭区的刘安尼(音译)在2018年由渭南市残疾人企业家创新工场举办的首届制图培训班上兴奋地说。

陕西:非遗助贫

到目前为止,陈春苗已经在12个村举办了非传统草编技能培训班,共培训了数千人,草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热点”。“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产业支持,拓宽草编应用范围,让临沂草编更好地发展,同时也让更多贫困家庭尽快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陈春苗说。

绣花妈妈:在家灵活就业

汉中市宁强县位于秦巴交界处,是国家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然而,长期以来,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美丽的羌族刺绣和羌族服饰一度被视为当地落后的象征。

为了传承和发展羌族刺绣,宁强县羌族刺绣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琴注册了“羌族刺绣娘”商标,成立了羌族刺绣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刺绣娘”的模式,全县八个乡镇成立了羌族刺绣专业合作社,先后培训了600多名刺绣母亲。

“为了防止羌族刺绣艺术的丢失,我花了三年时间走访了县城的每一个村庄,挖掘刺绣爱好者,鼓励他们重拾刺绣。”王晓琴说。通过定期回收刺绣母亲生产的衣服、衣服、鞋垫、手袋、钱包、头饰、围巾和靠垫等羌族刺绣产品,该合作社使该县500多名贫困妇女在家中实现了灵活就业,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至1万元之间。(赵建兰任武雪)

陕西:非遗助贫

编者:张嘉诚

标题:陕西:非遗助贫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3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