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747字,读完约7分钟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银行(报价601988,BUY)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所谓的“黄金十年”主要得益于前一时期中国经济的改革红利。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实质上,新一轮经济转型对银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将是中国银行业重生的必由之路。
经济转型
对商业银行的风险提出新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已经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增长率的变化。三驾马车有新特点、新情况、新趋势。经济增长率从10%以上提高到7%左右,即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增加,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增长逐步加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再平衡。第三,动能转化。经济发展已经从主要依靠要素和投资转变为更加依靠改革和创新。可以说,这种经济“新常态”不仅是中国经济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自我修复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的增长优化过程,也是中国下一轮经济繁荣获得动力的过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必然会带来金融体系的相应变革。尽管中国经济基本面良好、弹性强、潜力大、回旋余地大、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有利,但也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仍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国银行业的经营和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
首先,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放缓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最严峻挑战是资产恶化。银行业不可能不受商业困难的影响。
二是从深化金融改革的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完成,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的灵活性增强,资本项目可兑换性继续推进。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面临挑战,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业务模式将难以为继,细分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升温。
第三,从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近年来,借助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支付脱媒、融资脱媒和资产管理脱媒正在加速,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面临挑战。
邮政储蓄银行风险管理实践
邮政储蓄银行自成立以来,依托遍布城乡的网络,坚持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会的市场导向,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也实现了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今年9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总资产接近6.8万亿元,在中国银行业商业银行中排名第六,利润增长率和资本回报率等关键指标均处于国内银行业的优秀水平。同时,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质量始终保持良好水平。截至今年9月底,邮政储蓄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中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拨备覆盖率达到274%。
在过去八年的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国家和实体经济的战略,重点发展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零售信贷、社区金融等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实现了利润快速增长、风险有效分散、能力稳步提升。
具体来说,我们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审慎和审慎的风险偏好。早在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我们就根据国情和市场条件,制定了“适度风险、适度回报、稳健经营”的风险政策,并一直坚持到今天。这种风险政策继承了邮政储蓄“人太微妙,我宁愿麻烦;“不图利,但求安全”的传统价值观与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惠城惠乡惠民”的大型商业银行的定位高度一致,更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超过7000亿元,其中农民贷款占近80%,家庭平均贷款只有6万元左右;小微企业贷款累计超过2.4万亿元,其中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仅40多万元,小企业贷款仅230多万元。此类风险政策和小、分散、低风险的业务策略确保了对全行整体系统性风险水平的有效控制。
二是坚持特色零售信贷技术。我们将邮政储蓄银行的特点与国际先进的零售信贷技术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是“接地气体”。我们有40,000个网点和一个接近零售客户的贷款官员团队。在此基础上,我们借鉴国际同行的先进经验,建立了一套涵盖财务分析和调查数据等“硬信息”和社会声誉、个人关系等“软信息”相结合的信用评分技术,有效解决了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解决难题”。针对零售信贷客户抵押担保难的问题,我们创新了应收账款、农村土地、农机、林权、水滩使用权、土地出让收入等担保条件。,这重振了客户资产并降低了风险敞口。第三是“搭建平台”。积极与地方政府、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行业协会等机构合作,引入多方信用增级机制,打造“银监、银保、银企、银协”五大合作平台,有效实现风险共担。
第三,坚持用信息技术管理风险。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现在正在利用信息技术重塑我们的业务流程。在前端,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移动会展业,致力于为农民、商家和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在中端,我们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探索信用工厂模式,建立信息更加全面完整的信用风险模型,有效识别不良客户,减少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后端,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应用,实现银行内外各类信息的集中整合和共享,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早期处置,建立风险可控、成本可衡量的风险管理模式。
中国银行业继续稳定运行
一些想法
下一阶段,中国经济转型将继续深化。目前,银行业呈现出“宏观稳定、微观差异化”的特征,这不仅考验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对政府和监管部门提出了改变监管方式的新要求。
首先,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引导。针对“逃债”行为,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优化信用环境,完善惩戒机制,加强教育引导,积极构建健全、诚信、稳定、高效的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激发经济转型中的发展活力。
第二,我们应该采取宽严相济的监管政策。一方面,适度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鼓励银行加快资产结构调整,支持经济平稳转型;另一方面,要统一监管标准,严格检查执法,严格执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严格防范系统性和行业性风险。
第三,银行业应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不断传递到银行业,各种风险相互交织、相互感染。要妥善应对这些风险,中国银行业不仅需要增强信心,还需要营造一种提升能力、促进共赢的氛围。一方面,要努力实践,探索风险管理手段,把握经济转型发展机遇,防范和控制风险;另一方面,银行业应加强相互沟通与合作,共同呼吸,共同进退,“抱团取暖”,共同抵御风险侵蚀,共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经济转型的过程总是与挑战和机遇并存,这考验着我们的战略决心和市场适应性。商业银行不仅要应对资产质量差异带来的信用风险,还要高度警惕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信息技术风险的交织和传染。中国有句老话,“稳定而深远”。只有适应经济转型,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进一步走上稳定运行的道路。
(本文是吕家进在“2015邮政储蓄银行峰会论坛”上的发言)
标题:提升风险经营能力 适应并促进经济转型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1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