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876字,读完约17分钟

如今的海归拥有越来越多的创业来源。企业家不仅来自硅谷,还遍布北欧、德国、法国、英国甚至韩国。他们带来了不同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如环境保护、医疗设备、生命科学、时装设计、工业设计和工业4.0。

本报记者KATTO实习生陈炳珍深圳报道

近日,中国、全球化智库(ccg)和智联卓品联合发布了《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中国海归累计总数已达180.96万人,占累计出国留学总人数的51.4%。

这是自我们掌握准确的统计数据以来,海归人数首次超过留学生人数。换句话说,中国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人才从世界各地净流出。

此时,距离中国留学生洪榕从第一个地方远航,登船出海已经168年了。

这些掌握尖端技术、熟悉国际规则的高层次人才正在成为创业浪潮中的生力军。在发布上述报告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创业是当代海归最鲜明的特征。”

在第六次科技革命兴起之时,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留学生“返乡热”和“创业潮”。据调查统计,2014年归国留学生中,70%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相当于中国国内产出的一半左右。从海归创业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海归都集中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生命科学、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和环境保护。

换句话说,这些高层次的海归们勇敢地创业,这不仅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也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赶超世界点燃了一颗火花。

1.中国告别了人才的净外流

1850年,作为第一个赴美留学的中国人,洪榕留着长长的辫子从耶鲁大学毕业,心里想着“中国国民,遭受着无限的痛苦,无限的压抑……”他选择了回家。

据史料记载,从1872年到1875年,洪榕组织了四批120名中国青少年赴美留学,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留学运动。其中,有50多人前往哈佛、耶鲁、哥伦比亚、麻省理工等著名大学深造,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人才。

20世纪初,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法案,决定每年归还部分中国义和团赔款,以帮助一些学生在美国学习。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革命和战争,“袁庚留学”停停,但它也培养了许多近代中国各学科的奠基人。

1924年,在孙中山“以俄为师,赴苏联留学”的号召下,国共两党相继向苏联输送青年。为此,苏联政府在莫斯科设立了孙逸仙中国劳工大学,以接收大量中国学生。大约在1926年,有1600多名中国学生在苏联学习。

新中国成立初期,动乱使文化和教育在迅速的变革中变得困难。经过十年的灾难,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1978年,在邓小平“千所学校”的指导下,约6000名海外学生作为访问学者和实习生前往欧洲和美洲。这群国际学生有很高的回国率,但这已经成为一个完美的时机。

1984年,国务院颁布了《自费出国留学暂行规定》,为自费出国留学打开了大门,但中国大多数精英人士都留在了海外。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有81.5万名海外留学生,而归国留学生只有19.8万人。有61.7万人作为国际学生出国并选择留在国外,占75%以上。

而高层次人才的外流率更高。2008年,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了《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该报告显示,在2000 -2005年期间,有17,763名来自中国大陆(包括香港)的学生倾向于留在美国,这一比例在世界上最高,2000-2001年达到91.4%,2002-2005年达到90%

然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近十年出国留学数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自2005年以来,回国留学的学生人数比例逐年加快。2005年,回国人数为35,000人,约占出国人数的三分之一,但到2013年,这一数字上升到85.4%。

截至2014年,中国留学生人数为459,800人,是2005年的四倍,但回国人数是2005年的十倍。截至今年,中国累计留学回国人数已达180.96万人,占历史累计留学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虽然到2014年底,中国仍有170万“赤字”,但如果不包括仍在学习的109万人,实际上有74.48%的海外学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2.回归中国的趋势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人才净流出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努力吸引人才的结果。

以美国为例。过去几十年,美国在吸引人才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全世界科技移民总数的40%都被美国吸引。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据,1995年,美国科学和工程项目有1200万名工作人员,其中72%出生在发展中国家。

根据中国和全球化智库的研究数据,外国出生的人占美国总人口的14%,而他们获得的美国创新专利占总数的1/3。在美国排名前七的癌症研究中心中,42%的研究人员出生在国外,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博士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移民科学家比例高达62%。在教育领域,2011年,国际学生占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全日制研究生的71%;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国际学生占65%。在美国拥有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就业人口中,外国人的比例从1993年的23%上升到2010年的42%。

时代的反转: 中国告别人才净流出 “海归”或引领新兴产业

这与美国的国家政策有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多次修改移民法,向世界精英敞开大门,不仅通过向拥有特殊技能的外国人发放长期工作签证来美国工作,还通过吸引潜在的高科技人才——优秀的国际学生留在美国工作。1999年,有491,000名外国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占国际学生的三分之一。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之所以愿意留下来,是因为他们的知识和才能由于研究设备落后、资金困难、无法将研究项目与产品开发联系起来而无法充分实现,物质收入水平相差很大。

2000年前后,他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曾在得克萨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最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他说:“我第一次来美国攻读博士时,奖学金是每年18000美元,而我在北京大学研究院的月薪只有几百美元。”

然而,随着中国在过去十年的快速发展,这一差距正在大大缩小。从许?就个人经验而言,“我是美国的教授,一年大约10万美元,但是在中国的发达地区,一年50万到60万美元是很常见的。”

事实上,如果整个社会都扩大了,中国近年来的工资增长要比美国快得多。根据该国劳动部的数据,2004年美国的平均年薪为41,000美元(41,118英镑),2014年的平均年薪为54,000美元(54,184英镑),在过去十年中仅增长了32%。2004年全国平均工资为16024元,2014年全国平均工资为49969元,增长212%

从更广的角度来看,这一回归浪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各种物质条件的实质性改善和快速发展带来的财富创造效应。

中国和全球智库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的国际人才流动。据其分析,新兴大国已逐渐占据产业链的“中间端”,并打算向高端转移,这为海外工程和技术人才提供了足够的“使用”。土地”;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信、电力、能源、金融等产业发展迅速。国际大都市的出现、跨国公司的落户和各种软硬件条件的改善为“人才回流”提供了物质保障。

时代的反转: 中国告别人才净流出 “海归”或引领新兴产业

此外,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国家是“后起之秀”,市场前景广阔,商机无限。罗伯特,考夫曼基金会副主席?谭力曾坦率地说:“移民在美国创业并不容易,但如果他们试图把美国的成功经验和商业模式复制到新兴经济体,他们就很容易成功。”

3.千人计划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归潮也与中国各级政府的人才政策直接相关。

2007年,人事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6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绿色通道的通知》,重点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

通知指出:“留学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留学人才是留学人才的核心和骨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是应对国际人才竞争,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

通知要求我们要积极为海外高水平学生回国创造有利条件。包括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出国前不受准备金额、增加指标、工资总额和户籍所在地的限制;高层次留学人员回国创办企业,按照国家产业和区域税收政策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妥善安排高层次留学生的配偶和子女回国工作。随后,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发布了实施细则,完善了各项政策和措施。

时代的反转: 中国告别人才净流出 “海归”或引领新兴产业

2008年,中央政府决定实施“千人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引进和支持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在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中央企业和金融机构以及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进行创新创业,需要5至10年时间。

根据这一计划,各部委也设计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措施,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独生子女计划”、教育部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等。各地也积极响应中央政府的决定。北京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凤凰计划”,上海实施“曙光计划”,深圳实施“孔雀计划”,沈阳实施“丰来延桂”工程等。

这些计划对海外人才有很大影响。毕业于杜克大学、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的深圳光启创始人团队成员季春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2009年,他和光启创始人刘若鹏在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用超材料技术制作了一件“隐身衣”。在考虑下一步的发展时,深圳市政府在美国招募海外创新人才,使他们选择在深圳发展,并获得一些初期的风险投资支持。

时代的反转: 中国告别人才净流出 “海归”或引领新兴产业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谭光,曾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后赴法国进行研究,也是深圳孔雀工程引进的人才。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虽然他回国时考虑到了家庭因素,但他在中国的工资比国外略高,他的研究条件也不比国外差。

谭光表示,最近感觉到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爆发”。事实上,有各种迹象表明,近年来,中国将海外人才回流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欧美校友会百年庆典大会并发表讲话,表示广大海外留学生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习近平说:“人才是统治世界的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正在孕育和兴起,突破的能量正在积聚。归根结底,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2014年底,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召开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对出国留学和在华学习进行统筹安排。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指示。

在今年5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留学生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方针,鼓励留学生回国工作或以各种形式为国家服务。

4.创业是最显著的特征

2015年是新一轮创业浪潮的第一年。近年来加速回返的回返者已成为其中的一支新力量。

2015年8月16日,第十届中国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围绕海归发展机遇、海归技能优势、互联网+和海归创新创业、政府如何服务海外留学人员、新一代海归精英如何创新等问题展开讨论。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讲话中说,创业是当代海归最鲜明的特征。

他还透露,目前,中国有305个各级留学人员创业园,3万家企业入园,5万多名企业家正在创业。

据悉,中国科协目前正在试点建设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今年5月,中国首个试点项目在深圳上市,8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在浦东国际人才城揭牌。

深圳市科协前主席、泰空南方科技学院院长周明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深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希望借鉴深圳民营研究院的经验,充分发挥公益性科技团体、社团、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运用更加灵活的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

为响应“大众创业与创新”的号召,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留学生组织——欧美校友会组织了各种活动,帮助留学生自主创业。据上海欧美校友会介绍,在过去的五年里,该会已经举办了五次“留学回国创业培训班”。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152名学生参加了培训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共有44名学生成功创业,并在上海及周边长三角地区落户。

时代的反转: 中国告别人才净流出 “海归”或引领新兴产业

至于海归为何热衷创业,中国、中交集团和智联卓品今年对近1000名海归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8.3%的海归对国内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国内创业环境持乐观态度,另有33.3%的海归表示可以轻松获得亲友等社会网络的支持,8.3%的海归拥有专利技术,相关领域的国内市场良好。

上述机构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调查”也显示,回国就业的海归实际上工作满意度较低。在接受调查的海归中,不到4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从海归工资来看,教育部2014年发布的《中国海归就业蓝皮书》显示,事实上,80%的海归工资在1万元以下,但30%拥有博士学位的海归希望月薪在1万至2万元之间。

然而,从创业团体返回者的工作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三分之一的海归企业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表示满意,而只有16.7%的海归企业家对自己的职业表示不满意,远远低于海归。

潇雅,一个来自内蒙古的90后女孩,在澳大利亚学习,前年回到深圳工作。在过去的两年里,她经常换工作,做过文案策划和海外高端房地产项目销售。“但我一直不开心。月收入和学校的生活费差不多,很难和身边的同事交流。”潇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她最近开始了自己的生意,推出了自己的沙拉品牌,并通过在线预订向顾客提供新鲜营养的沙拉。“虽然生意很小,但我很高兴看到顾客喜欢我做的沙拉。”

时代的反转: 中国告别人才净流出 “海归”或引领新兴产业

调查还发现,海归在选择创业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该城市是否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工业基础、良好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城市环境。其次是基础设计、教育水平和优惠政策的吸引力。相比之下,房价和运营成本对创业者选择创业城市的影响相对较小。

5.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些海归的创业活动可能会推动中国工业迎头赶上。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上述讲话中指出,“归国留学生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法律知识和文化观念,成为我国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才技术特别是新经济的重要辐射点。高新技术企业的建立迅速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许多领域的差距。”

这不是巧合。近日,在深圳市政府为英国电信领导人峰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瑞典哥德堡大学博士学位的深圳北科生物董事长胡翔指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欧美无意中帮助中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现在美国70%的生命科学实验室由中国人主导,这对中国的工业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因为人才是关键。”

胡翔认为,有了这些人才的存在,“当第六次科技革命到来时,与第五次相比,我们不能再跟着抄袭的角色走,我们必须创造一个主角。”

上述深圳光启有望引领世界超材料产业化。据了解,五年前由一个归国团队创建的广汽高级科学技术研究所,已经获得了超材料领域85%的核心专利。目前,深圳光启正在大力发展颠覆性的空技术、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超材料技术。

如上所述,广州迈普生物公司去年还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生物3d打印脑硬膜,打破了强生、美敦力和德国贝朗等国际巨头在植入式医疗器械市场的垄断。

李新忠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是一位“老海归”。他总结说,16年前,第一批海归回国创业,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领域和互联网模式的本土化。这一成就在于使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行业的最大市场,占全球最有价值互联网上市公司的一半。

如今,海归创业的来源越来越多样化。企业家不仅来自硅谷,还遍布北欧、德国、法国、英国甚至韩国。他们带来了不同领域的技术和经验,如环境保护、医疗设备、生命科学、时装设计、工业设计和工业4.0。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调查,2015年,几乎所有海归都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其中新生物工程/新医药占18.6%,其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占13.6%,高端设备制造业占10.2%。

根据智库2013年发布的《海归在中国的发展报告》,58.3%的海归拥有个人专利,65.9%的海归回国创业时从海外带回技术。从这些技术的水平来看,海归认为从海外带回来的技术是高水平的,大部分都处于国际和国内的先进水平。54.5%的海归认为带回的技术属于国际最新水平,32.3%的海归认为带回的技术属于国内最新水平。

63.4%的海归从国外带回了自己的商业模式。从带回的商业模式来看,33%是世界上最新的,46.8%是中国最新的。

然而,在中国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蓝雪看来,海归创业的高潮尚未到来。他认为,海归创业的新浪潮有三波:第一波是用技术创业,第二波是用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创业,第三波应该代表社会价值观和公共理念——这一新浪潮是社会企业的创新。

蓝雪认为,当今社会不缺乏个人产品,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例如,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秩序,清洁的空空气等等。除了政府的努力,这里还有巨大的企业。(编辑郑声)

标题:时代的反转: 中国告别人才净流出 “海归”或引领新兴产业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10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