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7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人民银行昨日宣布,自2015年8月11日起,在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市前,做市商将参考前一天银行间外汇市场的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情况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变化,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中间价报价。昨日,中间价单日下跌1136个基点,为历史最大跌幅;在岸美元/人民币收盘下跌1.87%,一度接近跌停板。在离岸市场,美元/人民币的日跌幅接近3%。
人民币市场的波动及其形成机制的变化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外界急于知道人民币的走向。要理解和展望人民币走势,首先要关注三个宏观背景:第一,2014年6月至2015年7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因与美元挂钩而升值12%。其次,在过去三个月里,新兴市场货币纷纷贬值。例如,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9.4%,韩元贬值7.2%,泰铢贬值4.6%,新加坡元贬值4.2%。第三,今年前7个月,中国出口同比下降0.6%,7月份出口骤降8.3%。
不难看出,在过去高估的背景下,此次汇率调整的主要考虑是在动荡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新的人民币均衡价格,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苦苦挣扎的经济。
同时,在我们看来,与货币价值的升降相比,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关键。通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找到平衡点不是国外媒体贴上的“货币战争”的标签,而是各方期待的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推进。
当然,在汇率形成机制变得更加市场化之后,这将有助于提高人民币参与sdr谈判的筹码和主动性,这也是此次调整的“正外部性”,我们当然乐于看到它的成功。更加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不仅有助于中国金融和经济的长期稳定,也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支撑。当然,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深远。
如前所述,在这种背景下审视中国经济,出口数据令人担忧。特别是海关总署8日宣布,7月份进出口总值为2.12万亿元,同比下降8.8%。从负面到正面,出口数据仅在一个月后就回到了负面通道,这不仅表明全球经济仍处于不那么乐观的状态,也表明中国出口企业需要增强竞争力。人民币贬值的短期利益将惠及一些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但从长期来看,依靠汇率获得的竞争力是不可持续的。
目前,一大批中国服装鞋帽企业已逐渐被东南亚企业所取代,一些外资企业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也逐渐转移到东南亚,甚至一些高端制造业也出现了向发达国家回流的迹象。甚至有人认为,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几乎等于美国的成本,而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已经消失。这当然有些夸张,但这也提醒中国制造业需要努力实践,走中高端转型升级之路,提高产品附加值,注重控制成本。
这种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企业的责任。政府在公共服务中越是完整和周到,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就能降低得越有效。例如,教育、医疗和交通等公共服务越完善,企业额外负担的成本就越低。最近,政府一直在推行一些措施,如简化管理和权力下放,降低费用和税收,通过改革发放红利,以刺激企业活力,帮助它们渡过难关。此外,“大众创业与创新”的蓬勃发展也为中国经济探索了未来的富矿。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和改善。
央行推进报价改革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趋势。市场不应过于关注2%的变化,而应关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本身。如果2%的区间合适,那么人民币将找到一个新的均衡区间;如果2%被“过度调整”,这也将为空未来美联储加息、经济持续低迷以及货币市场变化带来的贬值压力预留空间。克服“浮动恐惧”,让灵活的汇率为全球经济波动提供缓冲,已成为世界各方公认的宏观框架。同时,只要我们加快改革开放,找到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配置资源,由经济基本面支撑的人民币也将实现“浮动稳定”。
标题:汇率寻找均衡价格并非“货币战”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9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