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50字,读完约5分钟
“短信电话被狂轰滥炸”,“如果你不签协议,就很难去厕所。”“当你推荐它时,你说你接受的是本科教育,但当你遇到它时,你就变成了专家”...最近,很多相亲对象向《新华视点》记者投诉,一些开通了网上平台的相亲机构在网下从事“轰炸”营销、“绑架”签约和“虚构”服务,严重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手机短信不断“轰炸”,营销人员被困了几个小时,没有在商店签署合同
许多相亲者报告说,他们随机注册了相亲平台账户,但他们没想到会造成“轰炸”电话骚扰和不买服务就去商店的噩梦。
来自广东的李先生说,他刚注册完就接到平台的电话和短信,邀请他去商店,每天都没有间断。拒绝黑客攻击是没有用的,而且还会有新的号码进来。“他们一直强调,女性会员对阅读我的信息非常感兴趣,但实际上,我的个人信息并没有被填写。”
记者用他们的手机号码在几个婚姻平台上注册了他们的账户,并在同一天收到了来自不同销售人员的邀请。从那以后,记者们每天都收到超过10个电话和短信,敦促他们在店里交谈。当记者说不方便接电话时,对方会继续打电话骚扰。
“只要你不答应去商店,不确定面试时间,对方就不会挂电话。”来自深圳的李女士说,她必须去商店,因为她无法忍受骚扰。我没有看到“可匹配”的物体,但我“被困”了四个多小时,甚至有人“陪着”我去厕所。在销售人员的软硬兼施下,李女士最终被诱导开通了网上贷款,并购买了28,800元人民币的相亲服务套餐。
作为相亲,记者走访了几家婚恋平台的线下商店。“等一下,看看我们为你筛选的匹配对象,我们再交流一下。当我第一次签合同的时候,我还可以帮你申请vip,享受28800元16500元的服务。”一名自称是“店内相亲成功率前三名”的工作人员打出了“折扣卡”,说服记者签约,以信用查询为由查询和查看记者的花店、信用卡额度和还款情况,并多次向记者暗示,网上贷款如借钱等都是为了购买服务套餐而开通的。
当记者表示她无意签合同时,她打电话给所谓的上级“经理”,让记者呆在房间里,打着分级服务的幌子继续销售。记者说她想回去和家人讨论一下。她要求记者直接打电话到现场;记者说她饿的时候想出去吃点东西,她说她会点外卖,然后马上带进来...当记者几次要求离开时,她出于各种原因拦住了她,采访持续了四个多小时。
“曾经有一个会员坚持了我们11个小时,从早到晚,最后签了名。”嘉园的一位营销人员说。
消费陷阱:你可以看到合同、服务和承诺是不一致的,先付钱后签字
在“收集投诉”和“黑猫投诉”等在线投诉平台上搜索相亲机构的名称,有2000多个相关投诉案例。记者发现,引发投诉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诱导消费、霸王条款、服务与承诺的不一致等方面。
-在你看到合同之前先付钱并签字。许多投诉者说,他们在付款前没有看到合同。有些机构不付款或不签字就不允许看合同;一些消费者被诱导签署电子签名,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签署的是什么。
“签约之前,营销人员没有提到合同,我也没有看到合同。”李告诉记者,他被要求在ipad上输入个人信息,填写完手机号码和验证码后,他直接跳到一个只有签名栏的单独页面。
来自四川的王女士也报告说,她在签合同时不准看合同内容,付了钱签了合同后拿走了纸质合同。几天后她才收到一份电子合同。
——口头承诺与合同条款不一致。收到电子合同后,浙江的牛先生发现合同条款与营销人员的承诺有所不同,不仅引进的人数从5人减少到3人,而且服务期限也从3个月改为2个月。“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说她以后会履行她的口头承诺。然而,服务开始后,几名工作人员被换来换去,最后他们在两个月内到期,没有人照顾我。”
-合同条款与后续服务不符。根据李女士的合同,七个相亲对象的月收入在2万到4万元之间,其中三个在深圳有房子,四个在外地有房子。“在我和一个相亲对象见面聊天后,我意识到他没有房子,月薪在10000元左右,这不是合同上说的。”
在杭州,王女士经常被通知改变她的相亲对象。“这感觉像是一个临时号码。当我推荐它时,我说它是一个学士学位。见面后,我发现这是一个专家。”王女士说。
消费者应防范法律风险,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监管
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协会会长邱表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未经消费者同意或请求,经营者不得向消费者发送商业信息。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相亲机构的电话骚扰和劝阻相亲者离开商店的行为。如果你没有签合同,到达商店后也没有离开,必要时你可以报警。
针对相亲中介市场的消费陷阱,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侯国跃认为,公平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相亲机构在格式条款中设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条款应当无效。这家婚介所被怀疑违法,在没有看到合同的具体条款,也没有被告知服务的具体内容和价格的情况下,要求在ipad上签名。双方有权终止合同并要求退还费用。
标题:轰炸式推销、绑架式签约:细数相亲平台的消费陷阱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5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