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90字,读完约2分钟

新石器时代的穿孔石刀、商周时期的蛙形大弓、明清时期的瓷器玉器、近代的门票等等,使人们在历史和文明的长河中徜徉。

最近,湖南省浏阳市的村民在移动博物馆观看了一场展览。五年多来,该博物馆在浏阳村社区、学校和企业举办了220多次展览和400多次讲座。

浏阳,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县,从许多开国将领中脱颖而出,见证了秋收起义。目前,浏阳拥有7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馆藏文物9300多件。还有浏阳烟花、浏阳花鼓戏、浏阳油纸伞、南翔舞狮等民俗项目,深入人心。

湖南浏阳:文化“流向”乡村

然而,说到浏阳博物馆,当地人却知之甚少。说起几年前的情况,浏阳博物馆馆长荀春林深受感动。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如何更深入、更广泛地传播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

浏阳市博物馆选择在不同的城镇和乡村举办展览和讲座。在颜夕镇沙龙村,竖立了26块大型展板,展示浏阳珍贵的文物和丰富多彩的非遗传遗产,以及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谭嗣同、王镇、宋任穷等浏阳名人的事迹。“每次展览都很累人,展板很重,搬运起来很费力。在每次展览中,必须有八到九个人互相合作才能完成建筑。”工作人员熊波说。

湖南浏阳:文化“流向”乡村

《王镇来信》、《浏阳地名故事》和《浏阳人的由来》...在过去的五年里,浏阳博物馆已经让30万游客受益,移动博物馆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展板的数量已经增加到39个,这些都是精心制作的。三个展区:“珍贵文物”、“多彩非遗”、“红色经典”;有很多种讲座,包括人物、历史和文化,受到村民的欢迎。(何勇)

《人民日报》(2020年1月10日,第12版)

责任:吉爱玲

标题:湖南浏阳:文化“流向”乡村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3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