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8字,读完约3分钟

■张莉随着各地恢复工作和生产的有序进行,许多声称能够抵抗病毒和预防COVID-19肺炎的产品在网上和实体店销售良好,其中一些打着“高科技”的旗号,而另一些则是人们熟悉的“老面孔”。但是这些所谓的防疫“人工制品”可靠吗?根据调查,这些企业口中的神奇“黑色技术”是典型的“噱头大于内容”。不仅很难谈论科学,而且与抗病毒也不相容。在平时,人们可能会小心翼翼,问更多的问题,但面对流行病,他们可能“宁愿相信它”。事实上,各行各业的企业只是抓住了公众对新技术的好奇和尊重,制造了信息不对称,这吸引了每个人一个接一个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种惯例与其说是“商业营销”,不如说是“通过流行赚钱”。对于夸大功效、误导购买的行为,地方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严惩和打击。然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能停留在执法层面。应该注意的是,从非典时期的板蓝根到日本福岛核事故引发的盐荒,这种“抢购”在紧急情况下会再次出现。这样,除了由不确定性引起的信息获取焦虑,它还反映了一些人需要提高科学素养的现实。近年来,高科技日益改变我们的生活,新技术和新概念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伪技术”产品也被混淆了。例如,科技热词“区块链”被一些不法分子拿来炒作,“MLM货币”的现实是以“虚拟货币”的名义进行的;一些保健品公司进行虚假宣传;非法培训机构的“量子波动速度阅读”骗局也愚弄了许多家长...在信息时代,知识的“保存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高,但越是这样,就越需要保持冷静筛选新事物新概念的理性意识,培养“以现象看本质”的科学精神。阅读文章时,不要被“标题党”所左右。如果你遇到新的信息,你可能希望用多种方式验证它,避免陷入陷阱。当科学素养的“免疫力”不断增强时,伪科学的“病毒”自然会下降。从长远来看,更多的人将能够培养科学和理性的思维。近年来,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同群体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平衡,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培育实事求是、善于辨别真伪的科普土壤。这场突如其来的流行病反映了一些人缺乏科学素养,但它也告诉每个人,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最好的科普课。我们看到,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一些专家用“硬核白话”赢得了粉丝,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增强了战胜疫情的信心;一些网站推出了一系列科普保护知识,帮助大家通过地气问答的方式敲敲新型冠状病毒的“硬壳”;有些应用程序发布“实时疫情”,这是基于对数据产品的分析和解释,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更有把握地面对疫情。事实已经证明,有了更多的大脑和创新的想法,就可以有另一种方式来开启大众科学。克服疫情离不开科学,既要加强科学研究,又要坚持科学态度,树立科学防控精神。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让大众科学更有基础,肯定会脱去“伪技术”的外衣,各种“人工制品”都将没有市场。新闻推荐

科学素养也是“免疫力”

接受一切,认真面对,好事就会发生

□新时代记者钱环的青春岁月不可抗拒,悄然而至。迎春花、连翘、木兰、杏花,然后是樱花,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都是白色的。漫步在花丛中...

标题:科学素养也是“免疫力”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1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