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17字,读完约4分钟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实施了五年。最近,教育部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前教育专项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中期评估。
《报告》指出,自《规划纲要》实施五年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例如,在过去五年中,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毛入学率在入学前三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园区学龄儿童数量明显增加,且增长率明显高于学龄儿童;弱势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入园难”得到有效缓解。
随着学前教育资源的迅速扩张,公共公园(即教育部门办的公园)、公立幼儿园(包括企事业单位办的公园和集体幼儿园等)。)和全纳民办幼儿园也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纳学前教育资源,公益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其中,新的学前教育资源特别是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公园成为农村学前教育的主要支撑力量。
此外,学前教育财政资金大幅增加,学前教育经费体系开始建立。资金和受益儿童逐年增加,学前教育管理逐步规范化。幼儿教师的数量不仅稳步增加,而且教育水平也普遍提高。持证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而无证教师的数量逐渐减少。
总之,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值得注意的是,学前教育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热点问题。
例如,虽然学前教育普及率有了很大提高,但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城市地区入学前三年的毛入学率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包容性”程度不高,公办幼儿园的比例仍然较低,民办幼儿园的比例过高,“公办与民办”的格局尚未形成;财政用于学前教育的资金比例仍然很低。
此外,大多数公园、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公园的日常运营主要依靠收费,公园的经营条件差,教师工资低,家长负担重;教师人数仍然不足,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相当一部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仍然严重,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任务依然艰巨。
记者认为,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不完善,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同,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实施以及相关政策也不尽相同,这导致了学前教育的分化;另一方面,国家的财政支持是有限的。虽然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有了很大的增加,但仅靠公共公园难以使学前教育全面覆盖,而私立公园虽然所占比例较高,但难以保证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也没有整合的办法,难以实现“公私立并重”的格局。
同时,我国缺乏保护民办公园教师权益的制度,使得民办公园教师的设置和待遇问题无法解决,导致民办公园教师资源严重短缺。对于占我国学前教育半壁江山的私立公园来说,教师资源的缺乏将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此外,当前社会营造的教育氛围对学前教育也有很大影响。虽然政府禁止幼儿园教育成为“小学”,但一些地方从小到大的选拔方式和其他家长的先进教育,使得许多不想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失利的家长既需要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又需要先进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学前教育的精髓难以保持。
针对上述问题,《报告》提出了七项政策建议:强化和落实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发展成效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绩效考核范围;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将我国财政用于学前教育的资金比例至少提高到7%,以适应学前三年的教育普及率;调整和完善学前教育财政资金投资结构,加大对公办幼儿园日常运行的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农村应注重财政投入和公立幼儿园,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公益性和包容性”程度,加强对包容性民办幼儿园的认定、支持和监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坚定不移地遏制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倾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依法实施幼儿园教师待遇,完善幼儿园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和职称评定制度。
记者认为,除了加大对公园的整体建设和投资外,还应该找到一条“公私结合”的道路。比如,要加强对民办园的审批和监管,奖励和扶持优秀的民办园,取缔和取缔不合格的民办园,让社会资本力量参与到学前教育中来,共同打造“公私并举”的学前教育模式。
标题:打造“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格局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11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