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85字,读完约12分钟

雷伊

当你提到沈先生的温昶时,每个人都会想到“三联”,尤其是“读书”。从1979年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阅读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风向标。沈先生的记忆和思想,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史。申先生的《老师的收藏》和海豚出版社(2015)最近几乎同时出版。这两本书是“对读”,不仅更加生动,而且在一些“情节”上也更加生动,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书人书事沈昌文

一个

沈先生被公认为"有文化的人",但他生来没有任何"文化",属于社会上最"低贱"的阶层。从“卑微”变成“文化名人”是一个传奇。

他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棚户区。他的祖先有一小笔财产,但他被他父亲打败了,他父亲整天抽鸦片,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做。父亲去世时,家里负债累累,沈先生只有3岁。他和他的妹妹都依靠他们寡居的母亲来养活自己。为了躲避他们的债主,他们的母亲把他们藏了起来。然而,不管他的家庭多么贫困,他的母亲还是设法让他上了小学,并把他的名字改成了王兴的一个远房亲戚的儿子,他在上海英租界的“工业部”工作,并为工业部的孩子们上了一所免费的小学。小学毕业,初中必然要花费,所以他改姓回沈。但是在初中的第二天,我的家庭负担不起,所以我不得不逃学和玩“失踪”,因为我还欠着上学期的学费。14岁时,他成为一名银楼学徒。

书人书事沈昌文

当了几年学徒,不仅学习艺术,而且更接近老板的仆人。一项重要的工作是照顾好老板家的客人。这位老板和上海人交朋友,沈聪明伶俐,很受客人的欢迎。由此,他还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社会知识。他最好的朋友之一是个扒手,他经常告诉他如何看待人们的成功经历。在素有“冒险家天堂”之称的上海,从小生活在下层社会的沈,看到了许多骗术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受骗上当者贪财。因此,“不贪小利”成了他一生的生存标准之一。他的老板做生意非常诚实。在他六年的学徒生涯中,他对“诚实”有着深刻的理解,这已经成为他此后生活的基本原则。他的老板也喜欢和政客交朋友,包括叛徒和新四军。有卖国贼打牌,沈和端茶倒水;新四军和苏北“解放区”的许多人买了药品和通讯设备,沈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政治,尤其是共产党。

书人书事沈昌文

在忙碌和疲惫之后,他坚持有意识地阅读书籍和报纸,断断续续地、漫无目的地上各种私立夜校和补充学校,从速记和会计到摄影、英语、世界语、俄语和广播。在那时的上海,几乎从早上5点到晚上11点都可以找到学习的机会。现在看来,这种“杂”只是为他后来的编辑生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他特别感谢当时上海教育的商业化,甚至感谢一些热心公益教育、自告奋勇教书的人。申石事件再次表明,民办教育是教育发展和普及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从根本上表明了公民社会的重要性。

书人书事沈昌文

20世纪50年代初,到处都有许多工作和文化单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沈,长期读《文汇报》著名记者写的“朱”字,却向往“文化”,实际上已经过了权威的人民出版社。虽然只是最低层次的校对,但毕竟是在“文化”的行列中。他并不认为自己的水平很高:“在过去,通过成绩来衡量并不难。只要你熟悉学校所教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和政治经济学之类的课程,答案就是一切归于反帝反封建。名之下,留着老师欣赏。”(《没有阴晴圆缺》,第33页)

书人书事沈昌文

1951年3月,离开上海北上,正式成为人民出版社的职员。从小就喜欢学好似乎是他的天性。经过仔细校对,他煞费苦心地学习俄语。为了更好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他甚至学了一点德语,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母语。努力工作会有回报。学习再次改变了他的命运,使他侥幸通过了“阶级斗争的第一课”。工作结束后不久,他发起了“忠诚与诚实运动”,供认了在上海生活的各种罪行。结果,人事部的有关领导认为他有严重的问题,不适合在北京的国有机构工作,所以将他送回上海。在这个节骨眼上,他在业余时间翻译了《出版物成本会计》,这本书介绍了苏联的出版物。在片面了解苏联、全面研究苏联的情况下,一位校对翻译了苏联出版的作品,引起了出版社领导的注意。他不仅否决了人事部的决定,还从校对员晋升为社会办公室的秘书,也就是领导的秘书,并一下子成为了17级的中层行政干部。当时十三年级已经是“高倩”,十七年级以上是县、团的“中层”干部。之后,他加入了党和联盟。

书人书事沈昌文

在出版社的办公室工作,不仅熟悉领导,而且通过了解许多被“利用”的“废物”,使他感到更有利可图。原来,我不知道从哪一级领导的政策,也就是说,组织手稿的翻译可以用于“废物利用”和寻找有学问但有政治问题的人。这些“废物”包括李、、、石等。,有的是“右派”甚至“极右”,有的是“特殊嫌疑犯”。热爱学习的沈由衷地钦佩他们。虽然他领导和组织他们,甚至有监督和改革他们的任务,他真诚地崇拜他们作为老师。处于困境中的人对人类感情最敏感。因此,从那以后他们一直与沈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喜欢阅读的人会认为,改革开放后,这些“废物”是阅读初期的重要作者。对此,自己也很自豪:“在这方面,说实话,我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我根本不把他们的‘政治污点’当作烦恼,而是真的把他们当作老师来崇拜。这可以说是我偶然成为一名优秀书商的法宝,它决定了我未来的生活。”(同上,第79页)

书人书事沈昌文

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被“烧死”。由于受到社会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批评这些“走资派”领导人时,他们被安排公开游行,而“革命群众”实际上是命令沈敲开小锣,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表示他总是为走资派“开路”。在质询会上,由于他是主席的秘书王,“革命群众”命令他上台进行揭露和批评。在舞台上,他说他想和王划清界限,然后暴露了一个"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王从来不喜欢在俱乐部吃饭,他每顿饭都要回家吃。这说明他始终不愿意和革命群众打成一片,甚至在生活的细节上故意反对毛主席的群众革命路线。他的帽子很大,东西很小,这显然是“明确批准和秘密保证”。会上发生了一个突如其来的情况,使他得以脱身:一个革命群众喊着“打倒王”、“打倒”、“毛主席万岁”等口号,激动得喊不出“打倒毛主席”的口号,会场一片混乱,会议草草结束(同上,第90页)。

书人书事沈昌文

在他的书中,他揭示了文化大革命中几乎所有的学术和文化作品都停止出版。“但是,大概在七十年代初,林彪事件以后,突然知道有一个组织,组织印刷大书,印出来的书只给伟大的领导人和他们周围的高级职员看。这个机构的工作人员都来自上海。当然,当时人们认为“文化部”已经腐烂了,出版局在文化部之下,这自然是不可靠的。所有秘密行动都在上海进行。据说这种书最初只印了15卷,后来改成了5卷,以免被别人阅读。这些书的版式是由上海的有关印刷厂专门寄来的。”。“文化大革命后,据有关人士说,这种大印本在1972年至1976年间消亡了,印刷了近130种。”(同上,第107页)

书人书事沈昌文

到达“五·七干校”后,医务室里有一位名叫金的医生。“这位医生入党很积极,但他的医疗条件不是很好。他把政治指挥运用到医疗工作中:他认为你在政治上是好的,给了你两倍的药物;他认为你政治上很糟糕,给了你一半的药。这位姓金的医生和我住在一起,每天晚上听他的话。”(同上,第96页)文化大革命的种种奇怪现象使他产生了怀疑,但正是1971年的“9·13”事件使他意识到这一点。总之,“经过这次‘革命’,我更清楚地看到,人的私欲是不能消除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破碎的私人公共”运动,其口号响彻云霄。回过头来看,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努力,而口号是最响亮的,对自身利益的渴望也越强烈。这使我消除了过去遗留下来的少数左翼乌托邦观念,使我在改革开放十年后少走弯路。”(同上,第94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改革开放之初,终于能够施展才华了。他参与了雷丁的创建,后来三联书店恢复营业,他实际上成了它的总经理。

书人书事沈昌文

《史》主要是他保存的一些文献的影印,这些文献是文化界名人的书信和手稿。《阅读》创刊号李宏琳的代表作《没有禁区的阅读》,已经成为思想解放和文化解冻的经典文献。十页稿纸充满了作者和编辑的诽谤。对于这样敏感的时刻,这样敏感的话题,这样重要的文章,作者和编辑自然会特别注意,谨慎地选词,不敢有任何遗漏,以免给他们把柄。只有文章的标题经历了“两次变化”。最初的标题是“打破书籍的禁区”,后来改为“打破阅读的禁区”,最后改为“没有禁区的阅读”。在《吉米》的删节式注释中,作者和编者在公共文本背后的“意图”和“策略”浮出水面,并在三十多年后终于浮出水面。

书人书事沈昌文

沈先生在《无风不起浪,无情无义》中的“无禁区、无边界的阅读”一文中,详细地讲述了当时轩然大波的前前后后,其余波实际上已经漫无目的地荡漾了好几年。《史》还在1992年6月下旬收到作者给三联书店的一条短信:“1989年我因被诬陷而被拘留。我相信“暴风理论”和“中国四种主义”将同时被禁止。现在我被无罪释放了,我想买一些自己的书,但是我找遍了所有的书店,没有找到任何踪迹。我不知道它们是卖完了,还是仍然被禁止?这些都是按照普及三中全会的路线制定的,只要有法律依据,是不会被取缔的。如果你们店里有书,请每本卖给我两本,价格会马上支付。如果还有别的情况,就去寻求知识和希望吧!”(《史·》,第243—153页)一代“理论人物”遇到这样的情况,实在令人痛心。

书人书事沈昌文

海外学者黄仁宇先生很有名,他的书很畅销。三联书店出版的《资本主义与21世纪》在洛阳很贵。但也有删节的,黄在给沈的信中表达了不满,抱怨他提了一些建议,但没有得到三重答复:“在中国不能见面的文章虽然都是一样的话,但都过于谨慎,这也导致了纠葛。最后,于(黄先生的信虽然是横写的,但提到自己的名字时显然很小,而且还有一个文化传统——作者注)建议所有被删除的出处都要标上被删除的字。如果只删除一个句子,那么只会删除一个单词。如果删除一个段落,将使用“删除”一词,而“删除”一词将用于整页或连续几页。字体不要太明显,这样读者就不会误解文章的意思,作者对台湾和海外其他读者的信誉度也会得到保持,尤其是原文改日再版的时候。然而,在这一提议之后,复调音乐就没有受到尊重”(同上,第89-101页)。这个建议说明黄对国情的了解确实有限,而三联又确实不知道该如何答复。不用说,这些建议还没有被采纳,它们是如此的严肃、严肃和严肃,以至于当你读到它们的时候你会忍不住大笑。但我立刻想起了俄罗斯著名作家尼古拉·果戈理的戏剧《钦差大臣》中的一句名言:“你笑什么?你嘲笑你自己!”

书人书事沈昌文

王子松先生是哲学史上著名的研究者。他是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是著名哲学家何霖的学生。申请《读书》杂志“五朵金花”之一的赵写一篇关于他的老师何霖的文章,但他拒绝了。他在信中写道:“赵老师那天请我给何霖写信。我老师的女儿现在是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当她听说讣告是当年写的“何霖教授”时,她大为恼火,说:“是的。太可爱了,我们学生现在都不敢给老师写信了。那天大家同意我还是会写钱端生先生。一方面,我心里有话要说,另一方面,我还没看过雷丁写的关于政治科学家的文章。”(同上,第210页)

书人书事沈昌文

石还在1979年夏天收到了朱光潜先生的两条短信。申先生回忆说,50年代上半期,他奉出版社之命被送到朱光潜先生那里。根据当时的规定,他必须先与朱先生所在单位的“组织”联系,然后才能与朱先生见面。出乎意料的是,尽管他手里拿着一封“组织介绍信”,但朱先生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仍说他不同意。最后,我同意见面谈事情,但人事干部一直在听。沈先生在《我的老师》一书的序言中表达了深深的情感:“现在,我可以在任何一个大教授家里自由地交谈了!如今,人们总是称赞沈的《读书》杂志。其实,这种力量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而不是沈个人的能力。”

标题:书人书事沈昌文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1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