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84字,读完约4分钟
杨千文
作为上海建设国际保险中心的“关键事件”,即将落户上海的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筹备过程备受关注,但其方案构思却一直处于“神秘”状态,外人无从知晓。
最近,《中国商报》获得了中国保险交易所研究设计团队去年年底撰写的《中国保险交易所简介》(以下简称《信息》),介绍了中国唯一诞生的全国性保险交易平台——中国保险交易所(以下简称《中国保险交易所》)的方案架构。虽然无法得知提交给国务院的最终方案是否与本版方案相比有所调整,但我们也可以一窥中国证券交易所的总体方案设计思路。
计划在中期形成“3+2”模式
5月底,上海保监局局长裴光在复旦大学表示,证券交易所成立后,将开放国内外保险市场,建立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促进区域性再保险交易和定价中心的形成,成为发展巨灾保险的重要载体。
具体而言,数据显示,证券交易所定位为前端渠道、中间交易和后端支持服务平台;海外保险资本和技术“走进”与中国保险机构“走出去”;它还将成为保险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实验领域。其目标是发展成为“四个中心”,即保险再保险定价中心、保险产品交易中心、大规模风险和巨灾风险分散中心和保险服务创新中心。
在这一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下,证券交易所将按照“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在近期和中期逐步形成“三大业务平台、两大业务模块”的格局。其中,近期将形成国际再保险平台、国际船舶保险平台和大宗保险项目招标平台,中期将进一步整合特殊风险分散模块和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交易模块。同时,网上保险、寿险保单融资转让等功能将来也可能纳入证券交易所。
证券交易所国际再保险平台将通过市场准入机制、业务模式创新和配套政策安排,吸引国际再保险市场参与者聚集开展跨境再保险业务,并在条件成熟时探索巨灾保险金融工具创新,逐步将上海建设成为亚洲再保险市场中心,提升中国在全球再保险市场的定价力和话语权。
根据上海保监局的数据,2014年上海货物保险保费收入为40.19亿元,占全国货物保险业务的26.7%,远远超过香港和新加坡,约占英国劳合社市场货物保险业务的18%,上海作为航运保险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因此,在证券交易所建立一个国际航运保险平台是合乎逻辑和重要的。据统计,平台将承担发布船舶保险指数、船舶保险纯风险损失率等市场指标;发布项目产品信息;提供数据分析、海事担保等功能。
同时,数据显示,大型保险项目的招标平台将涉及大型商业风险保险、团体寿险、全行业责任保险等各类保险。
在这两个模块中,特殊风险分散模块承担了特殊风险保险、巨灾保险等产品服务创新和再保险渠道拓展的功能。保险资产管理产品交易模块承担另类投资产品的发行、交易和质押融资服务,以及开放式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和交易。
最初预计它将在2018年实现盈利
从数据来看,证券交易所被称为“中国保险交易有限责任公司”。从名称上看,证券交易所将在公司制下运作。投资主体拟以上海地方国有资产为主体,保险机构、大型中央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参与设立,注册资本不低于20亿元人民币。计划暂定出资比例为上海本地国有股的60%左右;大型中央企业和互联网公司持有约10%的股份;保险机构持有约30%的股份,其中单一保险机构及其关联方的总持股比例原则上不得超过10%。
“这是保险业的一件大事,我们当然要参与。”一位保险公司高管告诉中国商业新闻。据介绍,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许多保险机构都计划参与证券交易所。
本报此前曾报道,证券交易所可能会采用会员制,数据显示,证券交易所的主要收入是年度会员费,以及多个主要平台和模块业务的服务费。
根据中国保险交易所研究设计团队在数据中的利润预测,2016年证券交易所的业务收入可能达到8000万元左右,到2020年将超过2亿元,其中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可能成为收入的“大头”。
考虑到前期租金、系统建设、员工薪酬和其他成本,设计团队在数据中预测,证券交易所将在2018年实现盈利。如果仅考虑最近三个业务平台的收入,到2018年,税前股本回报率可能约为1.8%,到2020年将增至约6%。如果将资产管理、政策性融资转让、互联网等中长期业务收入计算在内,2018年税前股本回报率将达到3.5%左右,2020年将超过13%。
“对我们来说,持股并不是因为证券交易所的盈利能力,而是更多地参与和支持证券交易所的筹备和业务发展。”上述保险公司高管表示。
标题:中期拟形成“3+2”格局 2018年或现盈利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1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