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767字,读完约12分钟

哪里有股票交易,哪里就有疯狂。回顾100多年前,中国的股票交易从无到有,在早期经历了快速发展。在19世纪60年代,外国商人已经在主要的贸易港口发行和使用股票。1872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第一艘中国股票船由招商局进行交易。随后,江南制造局、开平煤矿等现代工业企业和矿山企业相继发行股票。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同年,上海证券商业协会成立了中国最早的中资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潮涨潮落“那些年”

随后几年,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青岛商品交易所和天津企业交易所相继在全国出现,逐渐形成了旧中国的股票市场。在整个民国时期,股票交易非常活跃,交易的股票数量达到高峰。然而,也有15年的低谷期。

晚清至民国时期,证券市场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追逐的疯狂和暴跌的崩溃并存。这些疯狂、崩溃和“起伏”实际上是股市的正常状态。回顾这些股票市场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可以作为今天的一面镜子。

从最初的设计到“遍地开花”

中国的证券交易起源于洋务运动。当时,许多地方官员热衷于西化,向西方人学习建立股份公司,并开始发行股票和筹集资金。在此期间,市场上开始了简单的股票交易。当时,交易形式灵活且相对简单。去茶馆通过中间人交谈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

当时,上海本身就是一个主要的洋务城镇和港口开放城市,已经是股票交易的中心。据说,晚清时期,上海湖北路的许多茶馆聚集了大量的股东、茶商、央行买办等。买卖的股票涵盖了洋务派在当时创办的重要企业,如招商局发行的股票、汉冶萍公司发行的股票和川汉铁路发行的股票,都是热门股票。

当时主要的证券交易所是茶馆,起初没有专门的证券交易所。中国第一个会员制证券交易所是由英国人经营的“上海证券协会”,成立于1891年,主要经营外国股票。1905年,该行会更名为“上海公共工业办公室”,其成员达到100个席位,其中只有13个是中国人。然而,与成立之初只买卖外资股相比,上海众业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买卖外资公司的股票。如上海钢铁公司和中国农垦公司。

上海证券交易潮涨潮落“那些年”

在外商设立证券交易所协会的影响下,一些中国人也开始尝试设立专门的证券交易所。1907年,上海商人袁子壮等人想效仿日本证券交易所,组建上海证券交易所。因此,清政府对民间资本的背景有所怀疑,并不认可。

中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直到1914年才成立,当时中国颁布了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这部法律的通过与清末民初“第一实业家”张謇的行为密切相关。

张謇出生于江苏南通。16岁时,他被录取为学者,41岁时,他成为第一学者。他本可以开始他的仕途,但由于他父亲的去世,他需要回家。在此期间,张謇认识到只有工业和教育才能真正使国家富裕和安全。

在创业的过程中,张謇非常重视西方融资方式的运用,发行股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1896年初,张謇决定在家乡南通创办棉纺厂,不久又创办了盛达纱厂。在接下来的五年里,盛达纱厂的首次公开募股经历了波折,几次濒临死亡。经过几年惨淡经营,盛达纱厂逐渐步入正轨。1907年,盛达第二工厂成立,拥有雄厚的资金和26000锭。

上海证券交易潮涨潮落“那些年”

这时,张謇从盛达纱厂起家,建立了一个横跨纺织、面粉、盐业和炼铁的大型资本集团。1907年,盛达纱厂召开了第一次股东大会,决定拨出专项资金管理盛达纱厂的所有投资及相关企业。

创办实业的丰硕成果很快将张謇的影响扩展到政治领域。1913年9月,张謇被任命为北京政府首席农业和商业官。就职后不久,张謇意识到中国需要尽快制定一部证券交易法。

年底,张謇仿照欧美、日本证券交易相关法律制度,主持制定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交易所规则》,共8章35条,于1914年12月底正式实施。

这一规定的出台可谓是中国证券交易史上的“开放世界”。几乎就在这条规定颁布的同时,第一个由中国人经营的证券交易所在上海出现了。

当时,越来越多的商人参加了“茶会”,许多人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股票行业协会”来规范股票交易行为。在这样的要求下,“上海证券业协会”于1914年宣告成立。交易方式为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00-11:00,手续费收取1%-5%。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个现代证券交易所的诞生。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各种交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到1921年9月,仅上海就有70家交易所,同年11月,仅上海就增加了38家新交易所。交易所数量的快速扩张伴随着投资者的疯狂,危机即将来临。

混乱、贪婪和疯狂

1921年秋冬,不仅上海,全国许多大城市都掀起了建立交易所的热潮,交易所的股票交易几乎疯狂。其中,仅上海就有100多家交易所。或许我们已经从数量的角度看到了隐藏的担忧,但一旦我们研究了这些交易所的资质,我们就会发现,在它的背后其实有一种“贪婪带来的疯狂”。

当时,上海100多家交易所的额定资本为2亿元,超过了1920年中国银行(601988,股吧)和交通银行(601328,股吧)等100多家银行的实收资本总额。因此,2亿元在当时是“天价”。

当时有一句话说:“名上是华阳、海麓、人一家,后来叶妓与游莉同死于一炉。奇怪又奇怪,在中国和外国都开了第一名;不可预测,这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奇观。”

另一方面,这些交易所的管理非常不规范,100个交易所中只有10个由农业和商业部正式备案,这是合法的。大多数其他交易所没有注册,也没有科学的规章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交易所也开始交易股票和信托产品。

由于没有向政府备案,即使是当时在上海设立的交易所总数也很难得到准确的数字。据学者统计,这些交易所大多是在上海领事馆注册的,大多是在租界设立的。之所以选择租界,是因为当时北京政府的法律规定,一个地区只能设立一个同类的项目或证券。这也是大多数交易所不向北京政府注册的主要原因。

由于上海同时建立了100多个交易所,它们之间的业务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交易所的业务量很小,因此它们转向投机。设立交易所的热潮吸引了很大一部分商业资本的流入,但新获得的资本在分配给每个交易所时非常有限。在此期间,上海金融市场经历了货币紧缩,并很快发生了危机。

当时,股票和债券普遍下跌,多卖少买,货到付款,但卖出时不付款,这导致了账户反转的趋势。一些交易所股票甚至跌破面值,成为废纸。当时,政府没有拯救市场。上海的工商界甚至认为,这些交流越少,上海的商业就越有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数百家交易所就像一阵风,其中许多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倒闭了。最终,只有几家实力雄厚、严格遵守政府规定的公司勉强存活下来。

黄金十年“有票无市”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初期,官僚资本并未完全控制国民经济,而工业资本仍有很大发展,发行的股票数量有所增加。例如,据估计,到1933年,除了外国股票,上海本土公司已经发行了至少1亿元的股票。

然而,新发行的股票和大公司的股票大多掌握在少数企业家、富商和官僚手中,实际上很少在市场上上市。另一方面,在“信任和交易浪潮”之后,股票市场的声誉受到质疑,普通投资者对股票失去信心,股票交易活动大大减少。几乎没有与各种行业相关的证券交易市场。

尽管股票交易不够活跃,但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当时中国各地相继成立了思明证券交易所、青岛商品交易所、汉口证券交易所等多家交易所。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如整顿金融、改革货币制度、建立国家垄断金融体系、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对这一时期的股票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9年,南京政府颁布了《交易所法》,规定每个地区只能设立一个交易所买卖证券或同类商品。当时上海有三个证券交易所。它们是英国投资的上海中冶公司、中国投资的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1933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并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统一了上海的中资证券交易所市场。在随后的几年里,华商证券交易所的业务逐渐扩大,营业额逐年增加,成为远东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潮涨潮落“那些年”

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之所以能够扩大规模,与其经营国债的业务模式不无关系。这一时期,虽然股票交易环境不佳,但由于南京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债发行发展迅速。在1927年至1937年的“黄金十年”中,公债市场的繁荣是国内证券市场发展的最重要成就。

南京政府成立之初,内战频繁,军费开支迅速增加。1931年,“9?“18”事件后,政府的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发行公债已成为南京政府补充军费、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

据统计,自1927年以来的十年间,南京政府共发行了26亿元国债,是此前15年的4倍多。国债的大规模发行使得自“信汇趋势”以来逐渐成为外汇业务焦点的国债业务更加繁荣。以上海最大的中国商业股票交易所为例,其交易量几乎完全集中在政府债券上。国债在全国证券交易所的交易量从1927年的2.4亿元迅速上升到1929年的14亿元,1931年进一步达到39亿元。

上海证券交易潮涨潮落“那些年”

这种繁荣局面一直持续到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然而,早在战争开始之前,危机就已经潜伏了。1936年2月,南京政府清理公债市场,宣布“国债统一赎回案”,即将旧债换成新发行的统一公债,并延长了旧债偿还期限。这相当于提前宣布公共债务信用崩溃。

股市“异常复苏”

抗日战争期间,受战争影响,中国各大城市相继落入敌人手中,证券交易所几乎无法开展交易活动。早在1937年8月,上海最大的中国商业股票交易所就宣布被勒令关闭。在此之前,上海的债券交易仍然非常活跃,但战争很快打破了这种局面。

战争开始时,国民政府的公共债务完全失去了人民的心,但股票交易,已经被搁置了15年,出人意料地复活了。

日本占领上海后不久,英、法、美等国的租界实际上被日本占领区所包围,进入了所谓的孤岛时期。在租界内,许多金融机构选择继续在租界内经营,大批来自中国最富裕的东南地区的商人来到租界避难,为孤岛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1938年3月,国民政府进行了外汇审计,使得法国货币的汇率不可持续。当时,黑市很流行,外国股票价格迅速上涨。在这里,由外国投资者控制的上海上市公司在当年12月率先恢复营业,吸引了大量热钱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另一方面,欧洲的战争局势也在恶化,从中国流向海外的资金开始回流,这导致了外汇交易的高峰,股票成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当时,CCBA交易的股票包括著名的外国公司的股票,如惠德丰和上海银,而橡胶股,如兰芝成为最受欢迎的概念股。

上海证券交易潮涨潮落“那些年”

那时,股票市场的活动可以从上市公司的交易状况中看出。1938年复业后,营业额迅速增长,1939年超过2500万元,1937年超过1800万元。1940年,营业额进一步增加到5600多万元。当时,上市公司迎来了过去50年的发展高峰。当时,它交易了96只股票和50多种证券。与过去相比,交易的数量和类型都有了很大改善,优化了业务布局。

1941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军队进入租界,宣布将控制经济,禁止外国股票和债券交易,这使得以前活跃的热钱转而投资中国股票。当时,受管制经济的影响,上海市场价格猛涨,囤积居奇的人很多,所以股票价格猛涨。

在此期间,炒股盛行,日本占领当局甚至颁布了一项法规,禁止中国商人的股票交易。然而,这项规定总是伴随着腐败,在执行层面上没有得到执行,股票交易从地下交易转移到地下交易,并保持非常活跃。后来,日本占领当局默许了股票交易的继续,并积极支持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恢复营业,以寻求经济支持。

复业之初,华商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并不活跃。在该交易所上市的大多数公司都是中小型公司,但很少是大型企业。在所有199只上市股票中,只有约90只频繁交易。

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华商证券交易所才真正迎来了一场交易热潮。在投机者的疯狂涌入下,在这个交易所交易的许多上市公司的股票几乎每天都在上涨。然而,投机支撑的繁荣终究不会长久。随着日本的彻底撤退,日伪支持的中国商业股票交易所很快又倒闭了。

标题:上海证券交易潮涨潮落“那些年”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7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