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87字,读完约9分钟

我们的记者许伟明在无锡报道

[1]

房间里有一股灰尘的味道。

于香莲独自坐在靠窗的座位上,用一团黑色的泥捏着一个小泥人。在这种时候,她不喜欢被打扰。

但是我们打扰了,她有点生气。她还是搬出了很多椅子,“来,坐下!”。我们看到她已经70多岁了,想帮她搬椅子,但她生气地拦住了她。

她一坐下,就发现我们是来虚心请教惠山泥人的,很快就开心起来。“来,喝茶!”

近日,无锡天晴,阳光洒进了位于无锡国家工商档案馆三楼的工作室。门口挂着“惠山泥人于香莲工作室”的牌子。旁边是无锡刺绣和竹雕两位国家级传承人的工作室。泥人、刺绣和竹雕是无锡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从外面看,外人不知道有这么多高手聚集在这里。

惠山泥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真正兴起于明清时期。无锡惠山脚下的土壤是惠山泥人的唯一材料。苏东坡路过无锡时,大概是鞋子被这种土卡住了,留下了一首诗:“惠泉山下的土粘得像糯米一样。”

于老师从一大块黑泥中抓了一小块,放在手中搓成一条条,然后故意弯下一头,站在桌子上。土壤一直是直立的,弯曲的部分没有继续停留,整个土壤也没有倒下。惠山泥人就是用这种粘土制作的,其特点是粘土细腻柔软,可塑性强,站立能力强,干而不裂,不断弯曲,故称之为“磁性粘土”。

在阴凉处干燥一段时间后,成型的形状可以着色。据《清钞》记载,乾隆皇帝南驾至无锡惠山,命老艺术家王春林制作泥童计数盘,盘上饰有金叶。皇帝非常满意,回到北京,把它们存放在颐和园的佛香阁里。慈禧太后过50岁生日时,无锡当地官员特地去惠山订购了一套“八仙过生日”。

看着别人做一两次是很有趣的,但是继续挤土是很无聊的。年轻人不喜欢做太多事情。虽然我希望年轻人能接手这个行业,但从对他人负责的角度来看,俞先生并不推荐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因为做一个行业很难,但最终的收入并不高。因此,这也是这门手艺面临的传承困境。

[2]

于老师更喜欢给孩子们捏泥人。她说,当他们为孩子捏它时,他们会特别惊讶和高兴。一个人或一只动物,经过她的手,捏它三两下,这是神奇的。

儿童玩具是惠山泥人的一个重要类别,过去常被称为“粗货”。这意味着这个过程相对比较粗糙。但事实上,“粗制滥造”并不是真的粗制滥造,而是包含了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过去,在春天,江苏有许多地方举行迎神运动会。在庙会上,艺术家们在人群中兜售盘子里的粘土玩具。当时,大多数粘土玩具都是用模具制作的。它以简单的色彩造型语言、生动的表现手法、优美的艺术造型和丰富多彩的主题,生动地反映了无锡的民俗风情和普通人(603883,古巴)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于老师是惠山泥人的民族传承人。现在她74岁了,但她的手指仍然灵巧。她抓了一点土,瞬间就把它弄圆了,偶尔用木板拍一下,偶尔用小木棍按住,然后用小手出来。看着一个可爱的形状如此迅速地形成是非常生动的。

但是成年人并不像孩子那样深刻地体会到这种乐趣。成年人来和她讨论土壤的组成和文化价值,就好像这些泥塑只是没有这些附加东西的土壤。孩子们很简单,他们喜欢这个游戏的过程。

在惠山泥人所有的儿童玩具中,最常见的是蚕和猫。蚕猫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出生日期无法再核实。清代《广蚕桑论补遗杂文》中记载:“蚕是老鼠最喜爱的食物,养蚕者不能没有猫。”在一个没有猫的家里,每一只泥塑和粉刷过的假猫都被放在蚕房里吓老鼠。这可以暂时保留,但在很长时间内不会起作用。”

当时,江南大部分地方都是蚕的故乡,老鼠横行,偷蚕对养蚕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养蚕人买了蚕猫来杀老鼠。长期以来,农村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只要养蚕户家里有猫没有猫,他们就会买一只惠山泥人的蚕猫,放在养蚕房里。蚕猫,作为假猫,被用来杀死和吓唬老鼠,这类似于在田野里用稻草人吓唬鸟。于老师的爷爷姜金奎,泥捏技艺精湛,以其生动的捏蚕猫而闻名。他被誉为惠山泥人中的“猫王”。

惠山泥人 指尖塑梨园

这些有趣的“粗货”是过去江南地区传统养蚕和农耕生活的背后。还有“泥春牛”,在春节卖得很好,因为春耕就要来了。牛被漆成绿色和黄色,这两种颜色一起象征着庄稼的良好生长和丰收。俗话说:“摸摸春牛头,一年四季不愁,摸摸春牛角,活得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到目前为止,长江以南的城市和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生活早已不复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蚕猫”和“泥春牛”变得越来越罕见。然而,另一种“粗制品”流传至今并被发扬光大,那就是“大幸福”。

大阿福源于无锡民间传说“沙童”。从外表看,她是一个大胖娃娃,可爱而简单,抱着一只绿色的宠物。在惠山泥人中,人们习惯把大阿福看做一对男孩和女孩。大阿福现在基本上是无锡惠山泥人的代言形象。

[三]

与捏动物或其他不动的物体相比,捏人是最困难的。动物可以轻微变形,但仍然感觉非常相似。但是掐人是不同的,所以很难像掐人一样。

我们每天都在观察人、家庭成员或其他人,我们熟悉人们的形象。但是越是熟悉的东西,就越难捏。这很容易看到,因为它没有被很好地夹紧。当然,要捏好,你必须练习。

在惠山泥人中,捏人主要是“捏戏”,即通过泥塑来表现地方戏剧。以歌剧为主题的泥人被称为“精品”。在精品中,惠山最常见的泥人是昆曲、越剧和Xi戏。

其中,Xi戏是无锡和常州的地方戏,与昆曲相互影响。过去,看锡戏是无锡人的一项重要消遣,人们对锡戏中的人物很熟悉。无锡的打尖戏有着非常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余先生的工作室里,你可以看到许多著名戏剧人物的泥塑,如《珍珠塔》和《白蛇传》。

余老师说,过去有一些老戏子,他们和剧团关系很好。在剧团的舞台上锻炼时,他看着并捏着舞台下的造型。最后,使用泥人来冻结游戏中的某个动作瞬间。然后把泥人展示给剧团的主人,听听其他人的修改意见。俞老师的师傅姜子贤的惠山泥人作品《贵妃醉酒》非常有名。据说当他听说梅兰芳要去上海演出时,他很快就去看了。

惠山泥人 指尖塑梨园

塑造好身材至关重要,颜色也同样重要。被挤压的泥人在干燥后会被涂上颜色。彩绘可以给泥人带来新的生命,它的形状是黑色的,所以它变得五彩缤纷。绘画讲究:“红色必须清新,绿色必须迷人,白色必须干净”。因此,当你看惠山泥人,颜色是非常明亮和耀眼的。如有必要,装饰一些帽子、胡须和耳朵。就这样。

余老师说:“什么是颜色,颜色是黑白的,颜色是彩色的。”惠山泥人的过程就是在黑白的基础上诞生五彩缤纷的过程。

惠山泥人的配色可以用口头公式来概括:红绿相间,一块玉;红色加紫色,一堆狗屎。一般配色是大绿带粉,大红带粉绿,大红带粉紫,小红带大绿搭配。绘画不仅注重色彩搭配,还注重绘画,包括服装装饰和面部表情。现在,余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希望他们练习书法,掌握书法的基本方法。

惠山泥人中有两种戏剧泥人,一种是将戏剧人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其造型复杂逼真。二是用夸张和扭曲来传达与上帝的感情,从而创造出简洁明快的感觉。余老师说,这其实更难,因为做减法的时候,人要有同样的精神感受,而且形状是夸张而不是扭曲的,这就考验了艺术家的再创造能力。

[iv]

于香莲老师从八岁开始就和她的祖父“猫王”姜金奎一起学习做泥人。15岁高中毕业后,她就读于无锡惠山泥人的著名手工艺人姜子贤。姜子贤是姜金魁的表弟。

19岁时,俞先生进入惠山泥炮厂工作。惠山泥人厂是当时无锡专门生产泥人的国营工厂。在此期间,惠山泥炮厂进行了几次拆分或调整。有一段时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它的生产几乎停止,依靠国家贷款生活。然而,惠山泥斗士工厂汇集了惠山泥斗士最著名的大师,这也给了俞老师等年轻一代向前辈请教的机会,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

惠山泥人 指尖塑梨园

于的位置被调整和改变过几次,但他的作品总是与泥人联系在一起。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她更熟悉土壤的粘性和湿度,揉捏的力量和灵巧。这种熟悉感不能用语言来解释清楚,而是一种长在手中的记忆,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和无数次重复的技能,从而成为心灵和手的统一。

1993年,余先生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特聘研究员。2006年,惠山泥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先生也在此后不久被选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说到余老师,我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惠山泥人大师王南贤,他把余老师比作一位年轻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俞先生和王南先先生一起工作了八年,制作了300多套泥塑,总结和整理了3000多套揉捏泥塑和绘画的工艺流程和细节。

事实上,这两位老师已经合作很久了。余老师主要负责雕塑,王南先老师专门负责绘画。他们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成为惠山泥人发展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2003年,惠山泥斗士展在台北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幕,轰动一时。于香莲对这次展览的评价是:“老年人看到了怀旧,但年轻人从来没有看到新鲜。”随后,惠山泥人展又在中国千年纪念碑举行了一个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泥人艺术展览。

标题:惠山泥人 指尖塑梨园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6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