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16字,读完约2分钟

新华社兰州9月26日电(记者张云飞)一条方形毛毡布平放在桌子上,两边放着一根铁雕针和一个鸡蛋大小的葫芦,旁边放着一支绘图用的铅笔。这些都是阮刻葫芦的第四代传人阮希岳的工具。

在黄河岸边和白塔山下,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阮西岳就在那里。阮希岳是兰州阮葫芦雕的第四代传人。她的作品被英国等国家博物馆收藏,她的家族继承了一百年的葫芦雕刻技艺。

在展厅里,有一批精美的葫芦。阮希岳用刻刀刻道:“挑一个喜欢的图案,用铅笔在葫芦上画出来,然后用针刻上去,最后上色。”

虽然雕刻葫芦很简单,但阮希岳知道其中的困难。“如果你20或30年没有降水,你就不会得到它。你必须有艺术技巧和耐心。”她从小就开始练习书画,这是雕刻葫芦的“必修课”。直到现在,阮希岳仍然坚持这个习惯。

葫芦,谐音“福禄”。因此,它一直受到收藏家的喜爱。兰州雕花葫芦起源于中国的魏晋时期。用刻刀或刻针将它刻在葫芦表面,画出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画和书法,然后用松木墨汁作画,使线条清晰。雕刻葫芦是一个独特的艺术收藏。

"一百年来,全家人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阮西月说,她于200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辞去旅游部门的工作,来到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工作。

谈到刻葫芦民间艺术的现状,阮希岳说,近年来,地方政府对民间艺术投入巨大,许多传统民间工艺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

“2006年,兰州刻葫芦民间艺术申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地政府给予财政支持,并提供免费学习场所。”阮希岳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雕刻葫芦的艺术。”

据兰州市文化旅游局社会文化司介绍,近两年来,政府加强了对当地民间艺术的保护,现已建成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并建立了44个“非遗”学习中心,对市级以上“非遗”学习中心每年给予5000元至8000元的资助,提供免费的学习场所,并给予资助或交流机会到国外演出和演出。

阮希岳认为,民间手工艺品是中华文明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们祖先智慧和勤劳的直接体现,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仍然会坚持下去,但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传承人,与市场接轨,让更多的人了解兰州刻葫芦,爱上刻葫芦。”阮希岳说道。(白丽萍、刘杰)

编者:耿沛

标题:兰州: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护民间工艺,实现文化传承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