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37字,读完约8分钟

千梦尼

[在王军看来,城市规划、古建筑保护,甚至烟雾和阶级冲突都与产权、公私利益和治理模式的调整有关。这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2012年初,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中埠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故居被拆除。在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保护古建筑的呼声后,王军乘车来到现场,并在废墟旁朗读了林的一首诗以示哀悼。

最近,王军在国家图书馆的一次演讲中回忆说:“那天下雪了,建筑工地的保安站在我身边,非常警惕。”"读完之后,我去了故宫,并拍了一张照片."

王军对建筑史上两位重要人物梁和林的探索和感情,早在他大学毕业两年后就开始萌芽。1991年,王军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成为新华社记者。他对梁思成的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和城市规划产生了兴趣,并开始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在随后的记者生涯中,王军先后采访了50多个历史党派,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史料,并实地考察了许多古代建筑遗迹。最后,他写了一本书《城市的记录》,于2003年出版。《城市的故事》从当时北京的现状出发,着眼于过去50年北京城市建设史上历次争论,试图厘清梁晨提出这一建议的前因后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军成为了一名媒体专家,并经常被邀请到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博物馆做讲座,谈论中国城市和建筑的历史。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纽约书评》甚至用三页纸发表了一篇对《一座城市》英文版的评论,并将其与《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然而,它并没有像美国媒体所期望的那样成为“这个国家新兴的城市保护运动的核心工作”。在过去的十年里,王军发现自己仍然面对着被拆毁的故居,甚至质疑梁思成和林的学术地位。

因此,王军睁开了眼睛,从古建筑保护和城市规划的基本问题出发,探索了深刻的社会和城市历史。他逐渐看到了工业文明的缺点、政府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以及公共权利和私人权利之间的矛盾;然后,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古建筑保护的争论,20世纪50年代拆除北京城墙的运动,民国时期的南京首都计划,以及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后对圆明园的不断破坏。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应该如何对待过去是至关重要的."在接受《中国商报》独家采访时,王军说:“100多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中国被迫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文化可以被抛弃。直到现在,文化遗产的破坏仍在发生。我们一直在解构,那么谁来构建它呢?”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因此,他选择了自2010年以来撰写的9篇文章,并将其汇编成《历史的鸿沟》,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冻结宏大叙事的几个图像,并从专业记者的角度向读者揭示,所有城市问题都应该追溯到根源。

公私关系与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在地球表面创造的最大的物质体。只要有城市,就必须提供公共服务。”王军在咖啡馆里找到了《中国商报》的记者,放下背包,坐了下来。他开始谈论侃侃写的书的内容。"从事公共服务的政府需要税收支持,那么税收从何而来?"只有使这种公私关系合理化,我们才能继续探索下一个问题。"

换句话说,他发现他周围所有的城市矛盾和社会问题最终指向一点:如何组织社会。这正是他在《城市的故事》之后十多年一直在探索和质疑的。

在农耕时代,观察图像和给予时间是皇帝的权力来源。春夏生长,秋冬采集,准确计算历法,掌握农时,是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农耕时代最需要的公共服务。在现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增加了一倍。“在一个由工业文明主导的社会中,权力的合法性在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城市化的本质是公共服务的延伸和优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在农业时代,如此庞大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供给是不可想象的,这就需要对公私利益有一个更明确的定义。”他说。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城市容量将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加,但其成本也越来越高。道路修复、污染控制、市容管理、公共绿地建设等。,都需要花钱,而这些投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附加值,这表现在不断上升的房地产价值,这是由房地产所有者自动削减并成为他们的财产收入。那么,如何收回政府投入的资金呢?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征收房地产税。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在研究了多年经济和房地产新闻的行业经验后,王军意识到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矛盾是如何分配公共服务带来的社会附加值。“买房时,人们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区位条件,即周边环境和公共服务。”例如,他说,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房价肯定会很高,而政府提供中央公园等服务并努力维持这样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所带来的社会升值,由于房产税的制度设计,可以通过税收正常回收,形成良性循环。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相应的例子可以是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王军的美国建筑师朋友说,这么大的公园竟然能和五环路相匹配,真是不可思议。在同一个例子中,全国各地的许多工厂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正是因为它们不需要缴纳地方税,而且政府没有地方税收要征收,所以双方都没有节约土地的动机。

“空这也是空气污染无法治理的原因。Pm2.5与经济的恶性发展有关。但是,在国内城市,由于没有房地产税收制度的设计,它必须依靠来自经济的增值税。经济发展的规模容易失控,与环境保护相冲突;另一方面,治理空气体污染的投资所带来的社会附加值不能通过房产税返还给财政,这往往使政府失去动力。”他说:“公共服务带来的社会附加值被房地产所有者自动削减,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平。有必要正视问题是如何形成的,然后提出解决办法。只有当它们到位时,中国的转型才能在一个安全和可持续的运营平台上进行。否则,将来有房无房的人,就会成为社会上被撕裂的阶级。”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归根结底,城市、旧居改造和雾霾问题都与产权调整、公私利益和治理模式有关。这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

“房产税改革已经提上日程,这一点大家都很关心。理解的统一非常重要。必须指出的是,政府公共服务带来的社会财富分配必须有一个再平衡的制度设计,房地产所有者应该承担与其所分享的社会财富相称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性,否则,他们只能发展得越来越多。”他说:“现在是中国转型的窗口,是时候解决这个问题了。”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整理民族遗产后的新中式

成为记者后,王军意识到他面临的最大的报道对象是中国的转型。“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13亿人的转变,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从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到清政府设立丞相府,洋务运动开始,中国近代被迫转型之初,开始书写历史的峡谷。到目前为止,我们经历了民国时期孙中山的改革和计划经济时代的改革。然而,在邓小平时代之后,我们不断面临新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已经到来——重建公私关系和重建土地权利契约,这些都是邦本大力推动的。”他在序言中写道。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在书中,王军用一章的篇幅描述了梁思成和林对中国建筑史研究的重大贡献。事实上,他试图从具体的建筑技巧本身来描述传统的本质,这似乎是一种学术观点。“我们必须学会如何看待转型时期的伟大历史,梁思成和林在建筑史研究中发现了这一伟大之处。”他说。

留学美国归来的梁思成希望找到中国建筑的“语法”,于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前的六年里,他和林到各地进行精密测绘,从而破译了宋代的两部古代建筑典籍《建筑法式》和清代工部的《工程实践》。如此诠释的模块化体系是中国古代建筑和空房间设计的思想精髓。

“这是中国人的智慧。梁思成对西方制度研究得很透彻,回顾中国,他也抓住了关键点。”王军说:“要成为一个‘中国的新’建筑,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它不是大屋顶和斗拱的形式,而是这种模块化的体系。它与艺术、效率和工艺有关。掌握了这个模块化系统,由不知名的工匠制作的作品也能成为经典。今天,正因为对这种模块化系统的理解和掌握的丧失,所谓的“大师”设计的东西也可能是丑陋的。”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只有我们这一个是完整的,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并不好。中国土地多为山地,可用于城市建设的平原有限,人地关系非常紧张。研究中国的人首先需要回答为什么这么少的耕地可以养活这么多人。能够养活这么多人是中国的伟大之处。”他说:“我们不应该对我们的过去有任何偏见,我们应该正视、理解和研究它。”

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梁思成和林找到了古建筑乃至城市的关键点,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统建筑能够保持如此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相反,现代城市规划和现代建筑似乎有一个参考和校正的尺度。

标题:王军:中国的转型如何对待伟大的过去?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8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