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07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长春8月4日电吉林省万昌市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区“三个转变”

新华社记者肖、、段继续说

盛夏时节,人们走进位于吉林市的万昌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区,这里建筑纵横交错,田地整齐,一眼望不到绿色的稻浪,让人感觉置身于草原。

近年来,吉林省依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昌水稻”,在万昌建立了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区。它已成为观察吉林现代农业的一面镜子。

变得高效:高标准农田变成“标准”

在102国道附近的万昌镇的农田里,由硬塑料制成的组合式田埂向前延伸,可以离开、运输和灌溉。

塑料脊的特征是什么?吉林市农业和农村局局长闫云久(音译)开口说道:“过去,农田占地面积很大,很容易长杂草。翻新花了时间和精力,现在它的寿命更长了。”

在地块的边缘,可以不时看到小型气象站,实时监测稻田的小气候,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视频监测系统,可以24小时监测稻田的生长情况。

目前,万昌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4.1万亩,道路相连,沟渠相连,运河形成网络...在这个标准的“棋盘”上,农业机械和灌溉系统各司其职,不仅可以实现苗木和肥料的机械化和智能化运输,还可以进行病虫害的机械化喷洒作业,每亩可实现效益300多元。

在这些可见的变化背后,是一整套看不见的现代种植和生产系统。吉林市鼓励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转让土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引进优质稻米质量标准、种植规格和加工工艺,让优质稻米的优势清晰地落在纸上;着力打造“粳稻宫米”等品牌,打破品牌小而散的局面……简单粗放的种植模式已经被规范高效的种植模式所取代。

价格变化是真实的:在市场上,普通大米每斤三四元,万昌大米每斤十多元。

精致:现代技术为农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万昌已成为农业新技术的“试验场”。这里建立了水稻品种试验站,从1700多个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当地土壤和气候的品种。智能水稻育秧厂每年生产12万盘优质秧苗,飞机的航空作业面积达到18万亩,有效地预防了稻瘟病和纹枯病,几年内每个企业节约了近1500万元。

张泉家庭农场的“小主人”张楠楠在当地家喻户晓。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农场,这一度让村民们无法理解。经营市场,注重管理和提高质量,农民张楠楠忙得不可开交。在政府的支持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花了10多万元买了一架植保无人机。

效率的提高是明显的。在过去,稻田的植物保护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张楠楠完成285公顷的稻田需要10天。现在呢。七八架无人驾驶飞行器将在三天内完成。“现代技术已经融入传统农业,我相信我的选择。”张楠楠说。

农田中,高变焦监视器密集,温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气象数据,移栽、收获、捆绑全过程机械化;在农场监控室,对讲机可以远程指挥农民在田里工作,电子屏幕显示地块情况和生产数据;半个空,无人机来回飞行,喷洒植物保护药物;较高高度的空,借助吉林一号卫星的遥感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田间的病情情况...

吉林市依托完善的农业技术体系,建立了可视农业联盟,开发了“可视农产品”。消费者可以远程观看稻田种植现场,并且可以通过一个代码检查年度生产数据。“技术是农业的未来。在万昌,未来即将到来。”吉林省农业和农村局副局长朱文斌说。

改变外国氛围:三大产业的整合使农业价值最大化

靠近主城区,土壤肥沃,温泉资源丰富...万昌优势突出,但仅靠农业难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打出优质农业牌,唱响三次产业融合的大戏,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现代农业建设的起点。

裕丰米业是万昌镇的主导大米加工企业。在企业车间,杨玉峰董事长指着从瑞士进口的包装设备说:“全自动无菌,一天可包装400吨。”杨玉峰花了大量精力以高价出售优质大米。

为了拓展收入渠道,裕丰米业投资建立芦笋生产基地。1200亩土地上有1000多个温室,冰水预冷生产线生产的冷冻芦笋出口海外;为芦笋罐头等深加工产品的生产做准备,促进产业升级。

在距离芦笋基地十多公里的卓远工厂,无土番茄和水果辣椒正在快乐地生长。这里的植物生长是由智能设备控制的,温度、湿度和光照都是由计算机程序调节的,比普通的日光温室有益5倍。“我们从荷兰引进了相关技术,可以全年生产各种无公害蔬菜。”企业负责人李从东说。

田野空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在政府的支持下,当地建立了采摘园、温泉度假酒店和稻田画...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旅游卡在村庄里贴了起来。

万昌试验区红果木瓜工业园内,木瓜、香蕉等热带作物生长良好,一棵木瓜树每年可带来2000元的净利润。

“带孩子们去看木瓜的生长,把它捡起来尝一尝,别有一番滋味。”公民吴海说。

三次产业融合使农民收入更加多样化。依托农村优势创办的大型企业每年可解决1万多名村民就业,人均收入5000多元。

[我想纠正错误]主编:范玉萌

标题:吉林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三变”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5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