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56字,读完约4分钟

以非传统项目为特色的视频图像吸引了孩子们

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行走记忆”流动展览车

江苏省张家港市位于长江的末端,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最近,张家港市推广和普及了地方特色文化,创新并打造了一款非遗流动展览车——“行走记忆”张家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展览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6月11日,无遗产流动展览车出现在张家港市无遗产校园示范学校——凉风初级中学。一个长8米、宽7.5米的小展厅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争先恐后地登上展览车。九个古董展示台都配有古钢琴、竹编等无形物品,并配有图文介绍。旁边的两个电子显示屏还可以提供在线视听和阅读服务,让人感觉就像在一个小展厅里。

非遗流动展览车展示张家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风情等十大类87个非遗项目,以独特的方式向大众介绍和推广家乡的非遗文化。张家港文化中心主任兼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立群表示:“近年来,张家港人,尤其是学生,对非遗产项目越来越感兴趣。过去,非遗留宣传受时间限制,宣传效果不太理想。因此,我们探索将文化中心原有的表演车改造成非传统的移动展览车,突破时间和地理限制,就像将一个小型非传统博物馆搬到大众门口一样。”

把非遗产送到群众的门口

同时,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帮助下,展览车对车厢进行了加工改造,并设置了图形展板、实物展示、在线视听、图书阅读等功能模块。以图文并茂、音像互动、手机展示的形式,将静态展示与声、光、电的数字化完美结合,试图增加互动感,激发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张家港地方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下去。

6月15日,“行走的记忆”移动展览车驶入张家港市金港镇厚德社区。随着端午节的临近,在展览车下方搭建了一个专门的展示温室,现场制作了端午节香包、粽子、唐华、后城竹编和梅糕,吸引了大量周边居民前来品尝和购买。侯成梅糕制作工艺是张家港市第五批市级非遗项目。早在民国初年,王仁宝制作的梅糕就被誉为当地小吃中的精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如今,王仁宝的孙子倪明仍在厚城经营着自己的李子蛋糕店。那天晚上,倪明和他的妻子来到了活动现场。炉子还没有安装好,人们已经排起了长队。来自社区的黄先生排队买了三个梅糕,吃了一口又甜又软的豆沙馅,深深地感受到:“我几十年没吃梅糕了,我还以为没人做过呢,没想到会再看到,自己也吃了。仍然是我小时候的制作方法,仍然是今年的口味。”

把非遗产送到群众的门口

张家港市文光新局副局长李中莹表示,非遗留移动展览车的展示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的受众群体,可用于多种用途。例如,在走进社区和学校时,展览车将重点安排一些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感兴趣的手工艺非遗产项目,并以当地非遗产项目为答案进行灯谜,注重数字化非遗产场景体验和知识普及。“例如,对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眼睛不是特别好。可能很难看到展板,上下车也有很多不便。届时,展览车上将上演一场非遗精品节目,展览车下将展出一些非遗物品,这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助于他们找回年轻时的生活记忆。”李中莹说。

把非遗产送到群众的门口

张家港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无形保护社会氛围,张家港市连续五年举办“港城绝技”无形技能传承大赛。在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和规划了40多项非遗产活动,惠及10万人。从金村庙会和“别出心裁构筑新时代”,张家港市的非遗展览和非遗精品节目走进校园专场演出,到“玩非遗”亲子体验一日游,张家港市的第二场吴牌钢琴曲音乐会“唱响新时代”,张家港市的第三场无棣山宋专场演出,再到“看人看事,看生活”新时代创新非遗保护专场讲座“香港城市非遗”同时,张家港市探索专业化、 规范和规范非遗传性传承,选择并公布首批8个面向基层和社区的非遗传性学习中心,以此为平台和动力,展示和带动更多非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

把非遗产送到群众的门口

张家港市文光新区局局长孙建中表示:“我希望通过组织和规划群众喜闻乐见和参与的非遗活动,宣传和展示张家港市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成果和实例,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夏雪)

编者:张嘉诚

标题:把非遗产送到群众的门口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3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