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5字,读完约3分钟
福建作为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其发展轨迹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在过去的40年里,这片热土记录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事件。在这辉煌的40年里,福建从来没有害怕过,也一直敢于尝试。福建人民以积极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价值。
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建设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创新,也是中国向国际社会贡献的“中国经验”。2007年6月,中国在福建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生态区”),覆盖泉州、漳州和厦门。在原福建省文化厅的积极指导和三市政府的全力配合下,生态区发布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选择了5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密集、传承人众多的村庄和街区作为实施整体保护的起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起来进行整体保护,取得了许多显著成效。2017年初,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试验区获批。
福建还积极发挥与台湾文化交流的特殊作用,进一步扩大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在海峡两岸和国际上的影响。例如,通过两岸民间艺术节、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妈祖信仰习俗、南音、祠堂文化(族谱文化)等特色“祖文化”的优势,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文化认同。
谈到福建文化,不能绕过中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福建木偶戏。福建木偶戏自10世纪以来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积累了众多的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形成了丰富严谨的表演技法和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木偶戏由于表演技术复杂,练习时间长,后继乏人。2008年,福建启动了《木偶戏传人培训计划》,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人员,广泛培育潜在受众群体,通过整体保护改善其生存环境,提升福建木偶戏的内在生存能力,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些有效的保护措施极大地改变了福建木偶戏人才短缺和观众老龄化的困境。201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将中国申报的《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训计划》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录。这表明,自中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来,特别是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和相关保护实践的总结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营造浓厚的文化生态氛围,为世界贡献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实践经验的同时,福建也没有忘记搭建一个面向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平台——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这是落实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央政府批准的首个以海斯为主题的国家级文化艺术活动,肩负着文化外交的重要使命。自2014年首届活动在泉州举办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已连续三届成功举办。在每一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上,不同地区的艺术美超越了国界,突破了语言的障碍,在同一个舞台上“对话”;不同角度的艺术思维聚焦于共同的人类遗产,涵盖不同的文化领域,相互碰撞。在相互学习和相互奖励中,灿烂的海斯文化艺术不仅是“各有千秋”,而且是“美中之美,美中之美,美中之美”。
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化事件。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来越宽,我们有理由期待福建会有更多感人的故事和更精彩的篇章。(王学思)
编辑:张洋
标题:福建:贡献“中国经验”,聚焦世界眼光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3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