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89字,读完约7分钟
本报记者吴在京报道,7月底以来,作为干散货运输市场晴雨表的波罗的海指数(以下简称“bdi指数”)持续上涨,并持续一段时间,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点。
同时,航运上市公司发布的中期报告也显示了企业业绩的改善。油价的下跌和企业整合的升温导致了石油行业的乐观情绪,许多人认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然而,这种乐观情绪再次被bdi指数的下跌打破。自8月初以来,bdi指数一直呈持续下降趋势,截至8月27日,已从8月初的最高点1222点降至905点。更糟糕的是,今年年初,bdi指数持续下跌至500点左右,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
从数据的发展曲线来看,该行业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复苏。“自金融危机以来,在过去的七年中,该行业一直处于疲软的复苏阶段,在整个周期中表现出大起大落。bdi指数是一种反映。”国内航运专家吴明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航运的整体影响下,国内造船业也处于低迷状态。航运业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的挑战,导致造船业收到的新订单减少,航运市场需求不振。许多企业已经被兼并甚至关闭。
根据造船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造船完成1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3%;承接新船订单1119万吨,同比下降72.6%;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达到1.3807亿载重吨,同比下降9.2%。中国规模以上造船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6.5亿元,同比下降18.4%。其中,造船业55.5亿元,同比下降20.4%
在上述造船工业竞争力的三个主要指标(造船量、接受新船订单和持有船只订单)中,有两个指标下降,只有造船略有上升。
“国内造船业目前面临以下发展问题。首先,中国受全国新船市场影响,新订单数量大幅缩水,导致国际市场份额下降;二是日韩竞争激烈,中国造船业结构需要调整,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第三,航运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发展问题。”中国投资咨询公司高级研究员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财务困境
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航运市场需求低迷,新船价格下降,首付比例下降,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成本高,应收账款大幅增加,经营现金流余额持续下降。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行业应收账款896.7亿元,同比增长14.7%,利息支出36.5亿元,同比增长1.6%。
这些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融资需求。然而,由于资金链的短缺,国内市场开始了一轮的淘汰和兼并,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兼并,一些企业宣告破产。
今年3月,台州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东方重工向法院申请破产;不久,中国最大的外国造船企业stx造船公司进入破产清算,负债规模达240亿元人民币;4月,温州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庄吉造船宣布破产重组;7月,明德重工宣布破产,因为它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资不抵债。
最引人注目的是荣盛重工,它被称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企业”。负债累累的荣盛重工,曾经是中国订单最多的企业,一度超过了两个中央企业。创始人张志熔也在2010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排名第十,成为中国最神秘的富豪之一。
然而,根据公开数据,荣盛重工目前负债总额为204亿元人民币,而且多次未能按时交付订单。这位前老板深陷债务危机,去年年底宣布能源转型,更名为华融能源。
资金短缺已成为目前行业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行业似乎已经进入了死胡同。
“除了首付,后续还需要采购原材料,企业拿不到资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加上以前订单的积累,会有损失。亏损需要资金解决,资金链跟不上。此后,各种矛盾出现了。一方面,我想接受订单,另一方面,我持有订单和建造船只的能力严重不足。资金链的短缺几乎出现在所有企业,”吴明华说。
为解决金融问题,中央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财政部、交通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拉开了船舶工业“金融救援”的序幕。
根据《指导意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技术含量低、无销售、持续亏损的航运企业发放贷款,并依法推进其市场化退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步开展M&A贷款业务。对合格的优质企业,贷款期限可延长至7年。
像所有行业一样,金融贷款也有一个自然门槛。由于大企业的抵押资产相对真实,信用良好,很容易得到贷款机构的青睐。银行和金融机构偏向于大中型企业,这对小型企业没有真正的作用。
“大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是一样的。但是,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指导意见》相对有利。对小企业来说,它们本身没有优势,融资能力差,信贷和固有资产不足,仍然面临兼并或破产。”吴明华说。
从行业现状来看,《指导意见》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行业内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造船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劳动力成本上升,造船业市场需求萎缩,造船业资金紧张。此外,近年来船东弃船率高、收入低,导致造船业资金链紧张。”沈对说道。
过剩的产能需要消化
该行业各种问题的背后是多年积累造成的产能过剩。近年来,航运公司进行了扩容、更新和改造,并不断下订单。造船企业接受订单并不难。然而,由于成本低,行业中出现了一股热潮,多年的积累导致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产能过剩是最突出的问题。现在,整个行业都有过剩的要素和落后的过剩产能。如果不消除,该行业将很难恢复和摆脱困境。只有消化过剩产能,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吴明华说。
2013年8月,国务院颁布了《2013-2015年加快结构调整和推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提出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整合优势产能,淘汰落后产能。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船舶工业标准条件》,进一步加强船舶工业管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结构调整。
为了消除过剩产能,各地出台了相关政策。去年,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了《2014年江苏省解决产能过剩和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涉及12家造船企业,其中6家退出造船业,2家退出造船业转型为其他行业,4家合并转型为离岸行业或船舶配套行业。
然而,产能过剩的解决方案也面临着成本高、资金支持能力不足等困难,产能过剩的局面并没有真正得到缓解。
此外,造船业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订单接收困难、改造升级困难、船舶交付困难、在建海上项目违约风险增加等。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阻碍国内对造船业健康发展的预期,相关政策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中国制造2025”将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列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和《关于促进产能和装备制造业国际合作的指导意见》等配套文件,要求加强造船等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竞争优势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
如今,全球经济正处于收缩状态,需求也是如此。交通量在下降,容量在扩大。供求矛盾延长了整个行业的周期。
“我们传统上认为行业周期是7年,但如果我们看看200年的行业历史,周期应该是10.8年。根据7年预测,该行业应该在2015-2016年反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复苏并没有出现。我们何时能进入强劲复苏,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吴明华说。
标题:船市之冬:订单少资金乏产能过剩 复苏尚待时日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10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