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89字,读完约3分钟

唐··赫尔佐格

“好好读书,不要自找出路;每次你知道了什么,你就会高兴地忘记吃饭。”这是我对阅读的看法。一个学者一生都要阅读各种各样的书,他不需要找出该读什么。

小时候,我读《三国演义》。我在很多地方都无法理解它,但我仍然喜欢阅读它,因为我想知道它的大致情况。当我长大后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我还是不明白它,但我只想知道它和《三国演义》有什么不同。我不想成为研究《三国演义》的专家。后来,我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后来成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当我学习和教学时,我仍然坚持“好好学习,不要寻求解决办法”的信条。学习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中国的哲学家有很多书,每本书和每一句话都需要“非常理解”。有可能吗?

阅读侧重于了解

我认为陶渊明的两句话对学习哲学的人来说更重要,还有下面一句话,“每次你知道一件事,你就会高兴地忘记吃饭”。

我们通常把汉代的经典注释称为“章句研究”,每一章的每一句都要详细解释。“韩曙林如传”的意思是“一说就是一百多万字”,儒家学者秦对“尧典”的解释是“十万多字”;解读《月若吉谷》,3万字。

到了魏晋时期,风气变了,笔记简洁明了,主张“自吹自擂”。例如,郭象注意到庄子自由旅行的第一句话,“北方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昆这么大,我不知道它在几千英里之外。化为鸟,名为彭,意为“坤鹏的真实,我还没有详说”,批评逐句研究为“生说”。他说:“哲学的人们应该希望他们回来,但留下他们送的东西。光谈论一切和生活是不够的。如果不损害其宏伟目标,可以省略。"

阅读侧重于了解

我认为这是“知道”。阅读哲学书籍,重要的是“了解”,而不是“谈论音乐和生活”。“理解”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人的思想和创新。

日本学者林太夫认为,《论语》中有3000多处注释;元代的杜道坚说,《道德经》有三千多条注释。无论《论语》和《道德经》有多少注释,我们能说哪一个对《论语》或《道德经》是“非常清楚”的呢?没有。

当杨伯钧先生注意到孔子说的“六十是平的”时,他说:“平”这个词很难说,很多人试图说清楚,但他们都觉得牵强。翻译会解释这一点。”

依我看,杨先生的态度是正确的。他只给出了一个解释,但没有说他的解释是唯一正确的。

学者喜欢阅读,尤其是像我这样喜欢阅读各种书籍的人,比如宗教、文学、艺术、考古、历史、民俗,甚至科学和科学史。你们不能都要求“良好的理解”,只知道一点点。它可以帮助你开阔视野,开阔思路。阅读你自己的专业书籍,当然,你必须知道得更深,但你只能要求“深入”。不可能在每个单词中都有所谓的“正确理解”,而“知道”更重要。

阅读侧重于了解

哲学家要求“我注意六经”,而不是“我注意六经”。事实上,“认识”就是增加自己的“创造”,从而真正深化学习。

新闻推荐

台风再次袭击日本,造成10人死亡,3人失踪

据新华社东京10月26日电(记者郭丹)今年21号台风博罗伊25日给日本东部地区带来大范围暴雨。截至26日上午,日本千叶县...

标题:阅读侧重于了解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