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6字,读完约4分钟

“1420年,永乐皇帝建造了紫禁城,到2020年将整整600年。到那时,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600年里建成一座宏伟的紫禁城。”

2015年1月,故宫博物院院长单继祥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举办了题为《紫禁城的守门人带你参观紫禁城的禁区》的讲座。两年前的讲座突然在网上流行起来。讲座中,文物的真实资料、紫禁城的明显变化以及丹吉祥主席的严肃幽默很快赢得了大量年轻网民的掌声。近日,故宫取消了现场售票,开始全面实施网上购票。此外,去年的纪录片《我在修复紫禁城里的文物》,一座古老但从未过时的“内蒙古故宫”,正在悄然发生着谨慎而重大的变化。

有着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在改革和创新中重生

博物馆储存着一个国家的记忆。如何在每个时代发挥博物馆的最大作用是每个从业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个热门话题背后是什么样的独创性?《碧海增刊》记者近日采访了故宫博物院院长单继祥。

开放性和持久性

《绿海增刊》:故宫越来越多地运用科技手段辅助游客引导,让游客越来越深入紫禁城;另一方面,紫禁城也让长期占据宫殿一部分的商店和餐馆歇业。这些年来,紫禁城似乎是“开放”和“关闭”的。在开放和坚持中,你遵循什么原则?

单继祥:紫禁城的文化遗产深不可测,其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故宫博物院开展的每一项工作往往与“两难”交织在一起,一方面是发展,另一方面是保护;一方面,它是综合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它是对文化传统的捍卫。

为了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能够经受住历史考验的平衡,有必要从十个方面来处理这种关系。一是“禁”与“放”,禁止一切威胁文物建筑、文物收藏和观众安全的行为,释放服务观众、提高效率的设施和空房间。第二,“堵”与“饶”,堵损害观众文化权益的违法行为,疏通渠道,维护观众正常秩序。第三个是“古”和“新”。新的安全系统被用来保持紫禁城古建筑的健康状态。第四,“慢”与“快”,增加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加快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五是“减少”和“增加”,减少和消除各种隐患,增加各种公共设施。第六,“封闭”与“开放”,合理封闭和维护文物,拓展观众体验的开放空间。第七,“精致”与“丰富”,精致的展览展示了紫禁城的精致文化,多元化的展览展示了紫禁城文化的深邃。八是“雅”与“俗”,既展现历史文化底蕴,又将紫禁城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九是“内”和“外”,缓解紫禁城日益紧张的室内压力,为文化保存和展示开辟一个更加开放的室内空间。第十,“学习”和“研究”,通过加强教育和培训,为职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并通过整合科研资源,支持未来发展。

有着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在改革和创新中重生

《碧海增刊》:去年,纪录片《我修复紫禁城文物》引起轰动,揭开了文物修复行业的神秘面纱,吸引了大家对这个未知领域的关注。大师们也走出“宫门”,经常参加各种活动与大家接触。开门迎客和关起门来修理客人之间有矛盾吗?至于电影中提到的文物应该“修复如故”的想法,你能向我们这些外行人详细解释一下吗?

单继祥:“我在修复故宫文物”受到年轻人的欢迎,故宫文物修复者也随之成为年轻人青睐的职业,体现了“一生选择一件东西”的职业态度。更确切地说,紫禁城的“工匠精神”感动了他们,证明了传统文化在中国年轻一代中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可低估。

故宫博物院文物医院成立于2016年12月29日,位于紫禁城西侧的城墙下,金水河畔。它分为三个部分: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和文物保护修复辅助业务。它是中国最大的文物保护机构,功能门类最齐全,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最多。它之所以被命名为故宫文物医院,是因为文物的修复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就像病人去医院一样,它不仅需要传统技术的工匠来做出经验判断。

有着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在改革和创新中重生

每一件文物藏品在修复前,都要对其历史、材料、成分、结构和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检测,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历史文化信息,不改变文物的原始状态,实现传统技术的传承。因此,在实施恢复和保护以及公布恢复和保护报告之前,有必要制定详细的恢复计划。

编辑:刘琼

标题:有着近600年历史的紫禁城,在改革和创新中重生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4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