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2字,读完约4分钟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短板”列为明年五项重要任务之一,扩大有效供给是重要途径。许多专家表示,“补短板”不仅是基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稳定增长、调整结构、造福民生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扩大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潜力。

中国民生银行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琪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表示,要弥补这些不足,就要着眼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出发点,不断提高有效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提高有效供给的效率和效益,进而培育和提升经济转型过程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当前,“三农”问题、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创新能力不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足,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薄弱环节。在这些联系中,贫困无疑是最突出的缺点。在这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反贫困,坚持扶贫攻坚,针对建档办卡的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和工作投入,努力提高扶贫质量。

一些专家指出,根据该计划,到2020年,中国将使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因此从现在起,中国每年将减少1000多万贫困人口,未来五年的年均投资约为2400亿元。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贫困人口的就业和增收难度加大。但是,为了战胜贫困,中国将继续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不仅将扩大有效供给,还将有效解决钢筋、水泥等产能过剩问题。仅异地搬迁就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增加6000亿元的有效投资。

扩大有效供给剑指薄弱环节

针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会议指出,要继续搞好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报价00061,购买),确保口粮安全,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和技术储粮战略,重点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效益。

今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次连续增长”。在这一喜人的成绩背后,今年的粮食进口规模可能再次创下纪录,国内市场储存的粮食存量也将居高不下,呈现出产出率、进口量和库存量都在增加的奇怪现象,这也反映了当前农业形势的复杂性。此外,中国的农业生产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如限制农产品价格上限和提高生产成本下限。以往的农业发展过于注重数量增长,导致土壤肥力和地下水资源的过度消耗,这些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加剧了风险。

扩大有效供给剑指薄弱环节

“一方面,中国低端农产品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安全农产品供应明显不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认为,从供给方面推动中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生产从数量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些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不足,必须予以弥补。

扩大有效供给剑指薄弱环节

会议还指出,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培育和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和形式创新。要弥补软硬基础设施的不足,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促进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

吴琪认为,补短板的核心实际上是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第二,从低端生产向高端生产的转变;第三,从传统格式到新格式的转换。弥补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不足,大力推进企业升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可以增强行业和企业的竞争力;弥补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机制的形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援助。

扩大有效供给剑指薄弱环节

许多市场人士表示,加快短板项目建设也是增加有效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城际铁路、地铁、地下管道以及互联网、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等新一代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中国短板项目的重点。新一轮以人为本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政府加大对教育和公共服务的投入,以及核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等一系列重大项目,都将取得新的进展。

标题:扩大有效供给剑指薄弱环节

地址:http://www.7mne.com/rbxw/11432.html